“双减”之下,课后服务如何扩面提质

慧聪教育网 2022-01-06 10:16 来源:教育装备网

【慧聪教育网】核心提示作为推进“双减”落地的重要一环,课后服务被写入各项政策文件,教育部也对课后服务作出“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的要求。

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开展5天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作为推进“双减”落地的重要一环,课后服务被写入各项政策文件,教育部也对课后服务作出“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的要求。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探索,围绕课后服务的舆论关注点有哪些?各地各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基于行业动态监测,对相关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

舆情走势分析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21年9月1日—2022年1月5日,与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相关的网络文章总计1013227篇/条。从舆情数据来源看,新闻网占比36.08%,微信占比30.80%,客户端占比26.01%,微博占比5.21%。

9月1日,各地中小学“5+2”课后服务模式正式启动,整体走势以高位为起点。福建泉州、上海、江西南昌等地课后服务相关报道传播效果较好。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家长群体围绕“是否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收费”等话题展开讨论。

教师节前后,关于感谢教师在课后服务工作上辛勤付出的言论增多。山东当地媒体报道了潍坊实现全市1051所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8693人。9月23日,教育部介绍全国已有96.3%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超7700万名学生参加,相关话题进入微博热搜榜。舆情走势于9月10日、23日出现峰值。

十一假期结束后,舆情走势进入平缓波动期。成都发布中小学课后服务2.0版、全国多地学校推广“书包不离校”、校外机构引入课后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内蒙古要求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等工作动态推动舆情走势小幅上升。此外,冬季白昼短、雨雪多,给课后服务带来的交通、安全等新问题也引发讨论。(见图1)

“双减”之下,课后服务如何扩面提质

图1: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相关舆情走势

 舆论关注点分析

综合媒体报道评论、业界声音及网友意见,围绕课后服务,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课后服务内容安排、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教师激励措施等6个方面。(见图2)

“双减”之下,课后服务如何扩面提质

图2: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主要舆论关注点分布

课后服务内容安排热度最高,如何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课后服务备受关注。北京市西城区整合区属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开设了200多个课后服务活动项目;上海市静安区探索“三段式”课后服务,以完成作业、开展各类兴趣活动、晚间看护为主,学生可选择分段参与或全程参与。也有观点提到,应注意精选服务内容和形式,“不能把课后服务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课后服务收费标准热度次之,围绕不同地区课后服务收费差异、晚自习是否应该收费的讨论较多。综合来看,多数地区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坚持了公益性原则,家长普遍接受度较高。但少数地区和学校也存在较高收费的个案,对此专家呼吁课后服务收费依据区域实际,不要因收费问题将好经念歪。此外,随着部分地区初中学校课后服务向晚自习延伸,有学校因“晚自习收取管理费”引起家长不满,随后被叫停。

落实课后服务配套政策,让参与服务的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为舆论普遍期待。不少教师提到当前工作“连轴转”,除日常教学活动外,还要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上投入精力。上海拟明确教师课后服务报酬标准,2小时按3课时折算,每课时补助85元。因标准明确、补助力度较大,受到多方好评。网友呼吁各地尽快建立制度化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从细微处入手,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的“教师家庭晚餐”、教师爱心休息室、为教师子女提供课后看护等举措获得较好反响。

各地工作进展与经验分析

1.课后服务内容怎样丰富?部分地区与学校引入民间能人、职校教师等校外师资,协同育人优势显现。

河北省乐亭县各级各类学校注重挖掘民俗美育资源,选聘有一定造诣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民间组织专家,为学生传授技能,弘扬非遗文化和地方文化。为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稳步进行,乐亭县让民间能人走进课后服务课堂,充实美育体育教学力量。

秋季学期开学后,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赵登禹学校开展合作,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10节职业体验课。在非遗传承与设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参与制作蝴蝶盘扣,在磨炼耐性的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智能汽车技术运用专业教师将教学用车拖进校园,带领学生认识汽车整体结构,体验蓄电池跨界供电操作。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埋下了种子。

2.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怎样开展?部分学校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体验农耕、增强文化自信。

在课后服务时段,安徽省阜阳市插花镇赵店小学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前往劳动实践田体验农耕劳作,在锄地、浇水、撒种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可贵,深化了劳动教育、耕读教育的意义。

三亚市天涯区槟榔小学98%的学生是黎族学生,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除了在课后服务提供作业辅导外,还开设了竹竿舞、黎陶、黎族乐器灼吧等10余门特色课程,让课后特色活动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课堂,不断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教师关怀怎样落实到位?多地从细微处精准施力,切实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浙江宁波、金华等地施行“无理由休息”制度,为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休息权提供了新解法。有学校给教师发放“时间储蓄卡”,可将课后服务时长折算成积分存入卡中,用于兑换零散假期。也有学校印制了“无理由休息券”并按月发放,教师使用后可在工作日休息半天,无须提供休假理由且不与其他假期冲突。

考虑到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照顾家庭的难题,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3所小学推出“教师家庭晚餐”,教师可选择在食堂用餐,也可将全家的晚饭打包带走。餐费按食材成本价收取,教师每月与食堂结算。

对策与建议

1.从舆论反映看,各地课后服务工作进展在秋季学期总体反响较好,也存在政策误读现象,要做好舆情监测与回应,为工作推进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宣传引导,争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持续推广创新做法、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2.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须充分考虑城乡、校际、学段差异,建立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后服务模式,警惕“一刀切”式管理。对课后服务效果开展评估监测,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逐步调整与完善相关制度,使课后服务工作安排科学、合理、规范。

3.作为推动“双减”落地的重要一环,课后服务的定位不仅仅是托管和看管,在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应统筹设计、整体谋划。从各地实践看,还应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家长与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内容设计,丰富课后服务供给。

4.结合课后服务实际工作安排,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切实保障教师休息权利。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参加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并将服务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还可通过教师家庭晚餐、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让其能够安心投入课后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