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回望: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慧聪教育网 2022-01-20 09:5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慧聪教育网】中国大学生在线2021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征集展示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广大高校的积极响应,共收到近800所高校报送的近1.5万件作品,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理论宣讲、红色寻访、乡村振兴、行业调研、志愿服务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形成了大量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成果。

知行结合,深化学习教育成果

各地高校将社会实践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学党史、忆初心、强信仰、立担当,以实际行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兰州大学组建723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7200余名大学生深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层一线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在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塔前,在南梁,在哈达铺……来自兰州大学的同学们与天津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医学院等众多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起重走长征路,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拍摄纪录视频、拜访老党员,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追寻长征精神。

“最燃00后 青春跟党走”是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学院鼓励同学们以“00后”喜闻乐见的原创VLOG、H5、漫画、手账、说唱、书画作品等形式讲故事话成长,在开学后深入寝室、班级、军训现场等进行线下宣讲。通过讲思想理论、讲“四史”故事、讲人物事迹、讲亲身感受、讲实际收获,突出“板凳实践团”的特色,形成了“脚踏实地去实践、拿着板凳去宣讲”的共享氛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以“重走初心之路,寻根九秩西电”为主题,带领师生奔赴贵阳、遵义、赤水、平塘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打通党史+校史,点亮具有西电特色的思政课堂。学院2020级博士祁佳炜谈到,“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更加坚定了脚踏实地潜心科研的信念,争取为国家国防事业的壮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青年学子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及基层团场,访先进模范典型,寻民族团结故事,做健康知识宣讲。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一定要爱党爱国,要在心中种下卫国卫家的种子,也更加明确了当下的努力学习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报答。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实践团队奔赴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开展以“重走长征路,让‘世界非遗’更‘侗’听”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充分发挥自身双语、新媒体的专业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侗族非遗传承相结合,帮助当地老百姓探索红色非遗文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实学实干,助力国家重大战略

2021年,中国进入了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广大高校师生用行动向祖国深情告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武汉大学研究生实践团本着“基层取经出成果,科研实践得经验”的实践理念,奔赴新疆博州开展实习实践。实践期间,实践队的25名队员积极将所思、所学、所悟转化为课题研究成果,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美丽边陲,形成了24份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总字数超过20万字,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法制改革等数十项与国家发展战略切实相关的主题。

中南大学赴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创新“红色代言人”模式,用本土红色资源的公信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在实践团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河坝镇新秀村的卓尚书、罗仁财两位老党员成为当地稻虾养殖产业的红色代言人,他们全程见证、参与、推广小龙虾的生态养殖,确保代言产品所言非虚。河坝镇龙虾经营户刘榜云表示,效果显而易见,联系订购龙虾的客户明显增多,“有了老党员作农业产业的红色代言人,我们吆喝的底气更足了、发展的劲头也更大了。”

“只要学生认真读书,没有上不起的学,没有毕不了的业,也没有成不了的才!”2021年暑假期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师杨清和学校师生代表组成的走访队跨越1200公里,前往结对帮扶的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乡新华村,向乡亲们介绍“奖、助、贷、勤、减、补”各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特色帮扶项目,在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孩子实现人生出彩。

海南大学“百村百生”乡村美育振兴志愿服务队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组建了一支由景观设计、包装设计、国画、油画等25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海南乡村基层,重点开展乡村美育支教、乡村文化环境美化与提升、乡村文化挖掘与文创设计等教育扶贫、文化扶贫项目,倡导大学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奉献服务,深入基层扎根一线

往西部去、往农村去、往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广大高校师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实践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

2021年的8月,对于北京科技大学刘静雯和她12个同学来说,意义非凡。基于刘静雯叔叔深受唐氏综合症困扰的情况,学校索奥守望者实践团决定为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打造一款专门针对他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科技产品,提高其生活质量。实践团先后与26个心智障碍者家庭沟通并确定了产品的基本功能。在产品研发的同时,实践团还积极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上发布主题文章、视频和直播宣讲,以青年之力营造一定的社会接纳氛围,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心智障碍者的生理情况和日常生活。

“你们认识这个机器人吗,猜一猜它们有什么功能?”在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走近AI星球”公益课堂上,实践团带领万盛关坝镇凉风村的孩子们一同走进神奇的人工智能世界,领略AI的独特魅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课堂,创新“高校资源+暑期教育+志愿服务”的实施模式,实践团积极向社区、乡村孩子们开展科普体验营、劳动教育和美育实践课堂,为孩子们带来沉浸式的科学体验。

3500公里,是南开大学与新疆南疆武警某部队的距离。一个在渤海之滨,一个在边陲之地,因一个教育公益项目,让学校与部队、师生与战士联系了起来。学校青年教师刘帅是这次跨越千里军民“牵手”的组织者,也是南开大学公能星火项目的发起人。从2018年至今,他带领学生团队先后6次奔赴新疆南疆武警某部队。2020年,公能星火项目团队打通线上共建模式,依托高校资源,发挥课程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特色,以影像为载体,推动以大学生为制作主体的影像知识栏目制作,从思政、心理、数字、科技、文学等多个方面推出影像知识栏目,辐射影响60万官兵。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大姓乡上纳咪村,距离最近的小学需要步行4个多小时。为了给村里的藏族孩子们带来新鲜的知识,天津大学拥抱纳咪支教团走进了这片大山深处,十年如一日的支教帮扶,让这个小村庄走出了8名大学生。2021年是支教团新十年的开始,他们不仅一如既往地带来了知识,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海拔3500米的篮球场。与这个球场配套的“教练”——学校2017级本科生史明辉和2018级本科生凌世谋也随队上山,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堂更具专业性的体育课。

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哲学学院师生和珠海校区会同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2021乡村振兴青年行动暑期实践队”,这个暑假选择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因为这里是学校优秀校友、“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实践队接过黄文秀身上的担子,继续扎根当地开展产业发展调研、科普宣讲和支教等活动,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增长才干,循着黄文秀的步伐感受青春报国的使命担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