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音乐培训:告别草莽还欠一场自我审视
【慧聪教育网】政策鼓励、技术革新、教育理念升级……多重因素驱动下,音乐培训市场近年来持续升温。尤其今年下半年起,「双减」政策重磅落地,学科培训市场大幅压减,学生需求及大把时间被释放,使得音乐培训等素质教育项目受到空前关注。
面对突如其来的利好和需求,音乐培训市场似乎并没有完全做好承接的准备。实际上,除在线陪练细分赛道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且有头部机构跑出外,音乐培训市场仍处于野蛮生长局面。
政策规范、竞争加剧、技术赋能、行业洗牌,在教育行业整体变革的巨大浪潮下,音乐培训赛道或将呈现新的格局。
“指挥棒”改变,音乐培训看到曙光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普遍被认为并非教育「刚需」,尤其进入 K12 阶段,学科教育占用了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音乐教育亦是如此,面向的用户以参加音乐考级、艺考的学生为主。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组发布的《2020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19 年音乐教育培训产业中,音乐考级报名人数约为 169 万人次,考级产业规模为 848.5 亿元;音乐类艺考报名人数约为 14.3 万人,培训产业规模约为 71.5 亿元。
而近几年局面有所改变。2018 年 3 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 2018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类型招生中,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2020 年 10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等;2021 年 4 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2022 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作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逐渐发生转变。在一系列重磅利好之下,体育、美育地位逐渐升高,不少音乐类教育机构因此看到曙光。
更重要的机遇出现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培训市场被大幅压减,显而易见,由此释放出的需求大部分将由素质教育产品来承接,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素质教育上。
尤其是「双减」政策配套文件中明确了校外培训学科类范围,其中,音乐、艺术、体育等按非学科类管理。在这一利好消息带动下,乐器类、音乐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大涨。
市场对音乐教育机构的关注度也在上升。目前,音乐教育主要包含声乐和器乐培训两大方向,既有传统的线下模式,也已衍生出更为细分的在线音乐教育市场,包括在线音乐教学、在线陪练和在线音乐课程平台等。
其中,在线音乐教学通过直播、录播课形式提供音乐教学服务,如牛班、乐弹线上平台等;在线陪练是以在线教育的形式,由音乐教师对琴童进行远程陪练、给予专业指导,如 VIP 陪练、小叶子陪练等;在线音乐课程平台则连接课程提供方与用户,如 Finger 等。
超三千新机构入场,市场、需求端同步升温
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近几年呈整体上涨趋势。
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 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素质教育潜在市场规模 2560.5 亿元,预计 2022 年达 3952.2 亿元。其中,音乐教育市场规模约 992 亿元,到 2022 年将增长至 1137 亿元。
音乐教育培训市场蓬勃发展早有迹象。曾有媒体报道称,截至 2018 年上半年,全国音乐教育机构已达 30 余万家。
而「双减」之下,校外学科培训受限,非学科培训需求激增。数量庞大的新机构涌入音乐培训赛道。在天眼查以「音乐培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出现品牌/机构等搜索结果超过 7 万条,其中,近一年内成立的处存续状态的企业达到 3000 多家。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各音乐培训机构动作频频。
2021 年 5 月,艺术宝教育上线小熊音乐 AI 课,定位为 4-8 岁儿童提供全方位音乐素养和音乐智力的在线智能音乐课;6 月,咕比启蒙上线音乐课程,定位零基础声乐器乐启蒙;库客音乐宣布旗下的 KUKEY 音乐 AI 课进入中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为全国 4000 所幼儿园提供音乐教育服务;11 月 8 日,小叶子智能陪练宣布完成超过 2 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同时宣布战略升级,打造 AI 音乐教育生态……
不仅如此,由于用户年龄段重叠及前期用户积累,不少寻求转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将目光瞄准音乐教育领域。新东方、猿辅导均在该赛道发力:新东方南京素质教育成长中心等将音乐列入其计划的素质课程体系中;10 月,猿辅导旗下品牌斑马音乐正式上线,为少儿打造在线音乐内容。
在用户需求端,音乐教育热度也在攀升。
目标用户中一部分仍延续了参加音乐考级、艺考的需求。经过多年发展,音乐考级、艺考已经形成成熟评价体系,培训标准也随之形成,这一类型的培训成为一部分用户的刚需。
同时,随着教育观念的升级,新生代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随着「双减」落地,被释放的需求也在向素质教育领域转移。根据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发布的《非学科类培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2021)》,超八成受访者有给孩子增报非学科类培训班,年收入越高的家庭,增报的比例越高。增报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书法和美术等方面,其中音乐类占比 28.64%。
直击标准化痛点,在线陪练模式突围
和诸多其他素质教育产品相似,「非标准化」、「难以规模扩张」成为音乐培训所诟病的痛点之一。
与学科培训相比,音乐教育通常通过教师示范指导的方式进行。在传统的线下培训中,一个普遍的场景是,教师一次只能对一位学生的唱法或演奏进行指导、纠错、点评,而不能对多位学生同时进行指导,这意味着音乐教育培训的人效低下。也因此,传统的线下音乐培训往往采用 1 对 1 或者小班课模式。
同时,传统线下模式中,受限于空间和教学器械的位置,单个教室往往只能承载单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如此看来坪效也不算高。
这些都是音乐培训规模化的障碍。显著的非标准化特性,让音乐教育培训企业难以形成连锁、头部品牌。
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音乐教育商业模式出现了革新,在线大班课、在线 1 对 1、在线陪练、AI 陪练等新模式随之出现。
众多细分品类中,在线音乐陪练已经崛起,并跑出了 VIP 陪练、小叶子陪练等头部品牌。
在线陪练模式中,音乐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对琴童进行远程陪练,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并给予专业指导,并实现实时互动反馈,能切实满足乐器学习中高频练琴所需的专业指导需求;同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效连结优质教师和学员,用户可以更自由灵活地安排练琴时间。
这一模式的应用科目也越来越丰富。除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钢琴陪练外,小提琴、古筝等多种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陪练教学也迎合用户的多元需求而诞生。
据悉,VIP 陪练、小叶子陪练等均主打一对一真人陪练和 AI 陪练。这些代表厂商将在线音乐陪练的流程标准化,使得在线陪练模式具备可复制性,行业标准逐步确立,也让在线陪练从众多模式中突围。
然而遗憾的是,对机构来说,并非仅仅凭借良好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永生。
2018 年 3 月,主打 4-12 岁少儿在线钢琴陪练的杭州蓝芽陪练网络科技公司刚刚获得来自远璟资本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当年 8 月就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准许简易注销;2020 年 11 月 30 日,柚子练琴 APP 宣布破产,随后发布公告称「同行快陪练愿意伸出援手,给柚子练琴的学员提供价值 500 元和价值 1000 元的陪练课程」,然而,2021 年 11 月,在线钢琴陪练平台快陪练也在重重压力下宣布破产。
行业需重新审视师资、课程难题
除陪练这一细分赛道外,市场上还存在众多音乐技能相关培训,包括教乐理、教乐器、教编曲创作等,它们可能由一些兼具教学功能的琴行、个人工作室承载。
这些机构给人的观感可以用「散兵游勇」来形容,高度分散、功能单一、管理粗放、同质化严重。这些机构的发展,仍然绕不过师资、课程、运营等一系列难题。
首先是师资。公开数据显示,70.5% 的艺术教育消费用户看中师资力量,对师资依赖度高,甚至会出现老师流动带走学生的情况。但目前各音乐培训机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学质量水平不一、难以保障,且存在优质师资稀缺问题。
音乐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声乐、乐器等相关技能,而这些技能和天赋挂钩,无法在短期内通过标准化培训来培养;而每年各高校音乐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真正流向培训市场的音乐专业人才并不充裕。优质的师资是难以复制的。
与学科培训机构相比,音乐培训并非企业解决了标准化的教研、教学工作就可以赋能教师,师资获取、师资水平提升都更有难度。在音乐培训行业,在教师本身的价值面前,企业价值相对较弱。
因此,如何建立可持续获取的优质师资体系,成为摆在各音乐培训机构面前的首要问题。可以看到的是,不少线上教学、AI 陪练等产品,都在利用技术手段缓解部分师资压力。在教师招聘方面,机构则需在具备足够的品牌影响力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对教师的学历、证书、经验等进行严格把关。
除师资问题外,课程单一、同质、缺乏创造性,成为各音乐培训机构面临的另一困境。一方面,大量中小机构本身并不具备开发与效果评价相匹配的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艺术培训的成果不像学科培训那么直观,加之缺乏成体系的课程和内容、有效的课后监督指导,对学生及家长来说,学习成果并不显著。
不可否认的是,建立完善的课程及教学体系仍是机构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线音乐培训,首先要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及品质,在此基础上,研发出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授课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和统一规范,同时还要保留一定的艺术自由度和创造力空间,难度显而易见。此外,面向 K12 人群的课程更加注重趣味性,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和练习变得更趣味化、游戏化,无疑会锦上添花。
此外,日常考勤、课程核销、财务结算……这些都是一家培训机构经营中绕不开的工作。教务管理、课后服务等无法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规范,是品牌化发展的另一重阻碍,拓展更多门店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平台如何精细化运营、提升服务水平,也成为促进音乐培训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
告别野蛮生长,线上+线下互补未来可期
目前「混乱」的市场现状也面临规范。政策完善、监管提上日程,是音乐培训行业从初期的野蛮生长迈入规范成熟必须要面对的。
2021 年 10 月,《人民日报》刊发一篇名为《构建校外艺术教育新格局》的文章,指出要明确艺术考级评价标准,建立校外艺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现校外艺术教师持证上岗,保证师资质量,完善校外艺术教育监管机制等。
而近几个月来,在「双减」政策的配套文件中,也不乏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要求,在资质、收费、广告、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出限制。
「双减」政策要求,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通知,就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到「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市场监管总局等 8 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提出不区分学科、非学科类,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校外培训广告进行全面排查清理。
这意味着,不具备资质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将被依法查处,且在收费、广告等方面将迎来更强监管。可以预见的是,国家不会允许企业在音乐培训等素质教育领域再造一个「疯狂教培」。
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教培行业整体洗牌也会蔓延至音乐培训领域。对音乐培训机构而言,保持合法合规、规范化运作,保证生存是首要问题,这一过程中,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至关重要。
经过新一轮洗牌,传统线下琴行或小作坊式的培训或将面临淘汰,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音乐培训赛道格局或将发生变革。
在互联网技术赋能下,音乐培训行业的商业模式革新、标准化及规模化进程也在加速,新的教育形态和服务方式也日趋多元。重视技术、线上+线下互补、协同发展,或许将成为机构谋求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线下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具备老师现场反馈和互动优势,这在用户体验层面是线上教学难以替代的;而线下存在的时空受限、优质师资稀缺且辐射范围有限等痛点,可以用线上教育来弥补;线上音乐教学,多采用录播、直播的方式进行,时间灵活、不受地点限制,且能够最大限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师资价值;在商业模式上也更易于打破目前分散化的困境,实现规模化。
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 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横向拓科成为机构满足多元需求、提升转化率和复购率、拓展场景的有效手段。随着 5G 等技术的发展,线下的传统模式将加速和线上进行融合,而做好 OMO 模式是分散的本地化机构实现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政策推动下,课后服务是校内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国家政策鼓励学校购买优质的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服务为校内素质教育提供有益补充。义务教育学段学生数量众多,潜在需求旺盛,为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此外,艺术教育市场分散、区域性强。随着一二线市场的饱和,下沉城市大量中小型机构组成的长尾市场潜在用户量巨大。地方机构热衷于与品牌化大机构合作,这也成为头部机构布局下沉市场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