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全世界嫉妒”的教育体系,创造了最牛的均衡教育
【慧聪教育网】2021年联合国发布的《幸福世界报告》中,芬兰连续第四年被评为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在这个幸福感最高的国度,学生也是世界上幸福感指数最高的群体。芬兰的教育质量和体系,一向在世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甚至有美国媒体称,芬兰教育的优异之处“一度令全世界嫉妒”。本文,我们透过中国台湾作家陈之华的亲历与观察,窥见世界赞誉背后真实的芬兰教育到底有什么魅力。
国际PISA测试全球第一
失败率不到5%
芬兰教育成为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究其缘由,还要从“国际学生测量项目”说起。国际学生测量项目,简称PISA,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几十个国家数十万名中学生进行的一项综合测评。测评内容涉及数学、科学以及阅读等项目。
芬兰从2000年开始参与国际PISA测试,从2000年一直到2006年,三次拿到了全球第一的好成绩。正是这个亮眼表现,让曾经不起眼的芬兰小国,跃升为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PISA测试中,芬兰学生不仅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排名位居前列,而且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上也足以和亚洲学生平分秋色。更为可贵的是,2007年,在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而芬兰学生的失败率却不到5%。
这个数据显示了芬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均衡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城乡或贫富因素对学生在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方面的影响非常小。正是这种“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让欧美、亚洲等世界各国的教育考察团源源不断地去芬兰学习、取经,一探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
其实,重视教育是芬兰一直以来的传统。如果了解芬兰的历史,就更能体会芬兰人对教育无与伦比的重视程度。芬兰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并不长,直到1917年才建国独立。在这之前曾经被瑞典统治过600年,又被沙俄统治了100年。
在二战中,芬兰是北欧四国中唯一的战败国,背负着沉重的战争赔款包袱。而芬兰却在半个世纪创造了一连串的经济奇迹,不仅在规定时间内还清了全部债务,还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从农业小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个自然资源缺乏、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芬兰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良好的教育,正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途径。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深刻地认识到“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她的教育制度”。教育是芬兰国家战略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不让一个人落后”
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精英教育”,芬兰教育注重的是平等、品质和公平,大力倡导让所有学生都接受平等的教育。所以他们对“后进”和“弱势”学生投入了更多的心力。
台湾作家陈之华在走访芬兰东部拉彭兰塔市一所中学时,看到了不寻常的一幕。虽然是上课时间,但教室里空无一人,黑板上写着比萨店、花店、洗衣店、餐厅、快餐店等。原来,老师安排学生们到各个商家去实习,等第二三天学生陆续回来后,再一起运用实际所学的经验来讨论学习。
该校校长解释说,这群孩子不太一样,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实务方面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特别设计了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
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安静下来……这样的学生或许正是我们课堂上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可仔细想想,每个孩子的秉性本来就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如果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从而贴上好与坏、优秀与差劲、聪明与愚昧的标签,那么那些被贴上“后进生”标签的孩子,最先就被教育体制放弃了,进而被老师放弃,最后连他们自己也放弃了自己。
但芬兰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他们相信教育体制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要适应教育体制。他们会思考,面对这样的孩子,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和资源,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比如:一个班级为了能平均照顾到每个孩子,甚至会再分成两组,根据不同孩子的进度规划不同的上课时间,采取真正的小班制。所以就会经常出现,有两组交叉一起上的课程,也有分开的课程。这样老师就能实时了解各位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关注,也给予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弹性的学习空间。
此外,像中国亟待解决的教育资源均衡问题,芬兰也给出了让人艳羡的解决之道。
芬兰地广人稀,国土面积约为33万平方公里,与德国近似,人口却只有530万,只有德国的一半。4000多所基础学校分布在全国各地,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900多人,而最小的学校在校学生不足10人。
在实地走访一所仅有30位学生的“迷你小学”时,陈之华发现这所小学地处郊区,周边住户分散稀少,也没有便利的大众交通工具。为了保障孩子们入学,政府买单,为每个学生提供免费的计程车上下学。也许有人觉得这不免有点奢侈浪费,但这正体现了芬兰对义务教育的用心与付出。
虽然学校小,但所有设施一应俱全。温馨的餐厅,可以为孩子提供丰盛而营养的午餐。室内体育馆,可以打篮球、地板曲棍球、手球、羽毛球,还可以做体操、舞蹈,同时设有更衣间和淋浴室。还有工艺教室,孩子们可以编织毛线和缝纫针具。
学校有两位常驻老师,既当导师也当大多数科目的老师,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则另外聘请巡回三所小学的老师,在固定时段来教学。
这样的“迷你小学”会不会因为地处偏僻而少了资源呢?学校负责人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不会,宪法上有规定。”每个学生都享有义务教育中该有的福利和资源,这正是芬兰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一种宪法关系,不能有丝毫的践踏。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在芬兰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去执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教育、学习缓慢的孩子,投入不间断的关心和教育资源,这正是“均衡教育”背后的秘密。
全球最大的教学自主权
“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的好”
在芬兰的教育理念中,不比较,不评分,不鼓励竞争,这种做法既用于学生,也适用于老师。学校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
也许你会问,难道芬兰老师的教学成果就没有任何的评估方式吗?当然是有的。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自我评估。
每一年,老师都会与校长讨论好几个回合。老师不仅要自行制定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还要规划下一阶段或明年的教学计划要如何达成,总结上一年最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成绩,以及未来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除此之外,每隔一阵,老师还会收到不同的意见和满意度数据,方便老师对于校方、家长、学生等各方反应有全盘的了解与省思。
面对外界对这种自我评估方式的质疑,芬兰教育机构的官员回复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
这种自信,源于芬兰所有教师在养成教育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领域学习中,形成了集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种能力。
可以说,芬兰有着全球最严苛的教师选拔标准。这种严苛早在大学教育系的招考方式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以纽瓦斯曲莱大学为例,每年其教育系会从大约1500位申请者中,先遴选出300位进行面试,最后选取90位左右的新生,平均录取率只有6.4%。而且这种选拔方式还在不断调整和深化。
举个例子。一名高中毕业生,想申请纽瓦斯曲莱大学的教育系,除了高中的会考成绩,还需要经过两种面试,包括一对一、以及群组活动面试。面试官会对学生的回答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测评,评估有没有潜力成为合格的老师。
如果学生的会考成绩不是很拔尖,也不用气馁。纽瓦斯曲莱大学教育学院的两位负责人说,根据以往经验,最优秀的学生通常不见得会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多半在学校成绩也都一直很好,所以他们可能很难了解念书不好的困窘。当了老师以后,也不见得对学习能力和成绩较为落后的孩子,能给予更多的同情、包容,或是以同理心循循善诱。学校要招收的可不是只会念书、考试,却不问世事、不知与人相处的乖学生和好学生,而是有思想、有见解、有互动力和包容力的学生。
通常参加完面试,就决定了学生是否被录取。但是,现在还要增加一次联合会考。因为学校发现一些不适合当老师,却精通面试技巧的学生被选进了教师培训体系。而许多真正适合当老师的高中毕业生,却可能会在面试中被刷下来。
为了杜绝此种情况,自2008年起,除了面试以外,纽瓦斯曲莱大学又增加了一次联合会考,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想观念。考试的内容会先在网站上公布,比如会列出几本书或是几篇文章,请考生先自行去读,再来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也不是问一些是非、选择、年代、人名等记忆性的问题,而是经由心理和性向学家设计,能测出跨科学常识,以及教育与人际关系潜能的申述性题型。通过这些方式,学校希望真正找到那些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
芬兰人重视过程胜于结果,他们认为过程很扎实、良好,那结果一定差不到哪去。通过严格的遴选与培训,每位老师都值得信任,也可以放心地将教育主导权还给老师。整个教育体制,也从早期的权威管制方式,改成由下而上的“互相信任”,使得教育更自由,更具有弹性。
结语
不过这几年,芬兰PISA的测试成绩一直在下滑。其实,对PISA测试的分析,有很多指标,而测试成绩是最简单的一个指标。简单地看测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芬兰教育中的诸多亮点,像以人为本,均衡教育,快乐教学,给予老师足够的信任等,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特别是以人为本、均衡教育的理念,更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在芬兰的教育理念里,如果仅用学习成绩这个单一尺度去度量孩子,势必在教育的制度层面就放弃了一批孩子,而又期待这些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谋生路,这就是变相地把教育的义务,以及教育缺失可能导致的社会矫正成本,一股脑推向全民共同承担,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其次,在芬兰人的共同意识里,过去的艰难历史,是芬兰人一起“保住”了国家,而不是位高权重者,也不是精英。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不应该被放弃,特别是还在成长中的孩子。所以教育应该去适应人,而不是需要人去适应教育。只有重视“众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成长才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