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展音乐“理想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慧聪教育网 2022-03-10 13:3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通过倾听让人感受音乐之美,通过歌唱来展现音乐之美,同样借助于表演来发展音乐之美。音乐的展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但在一些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为获取关注度创作很多“口水”音乐、音乐学习过程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等现象,因此音乐人才的培养急需“理想教育”的滋润。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理想教育”,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在音乐学科中开展“理想教育”的有效经验。

创新课上教学形式,将“理想教育”寓于作品研读中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把品味音乐作品中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热爱和赞颂作为重点,将结合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作为教学的重点,既注重基本乐理知识的讲解,又注重作品创作背后精神的解读,引领学生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掌握音乐作品。在学唱《中国人》曲目时,带领学生学习歌曲创作的背景和首次在春晚演出的场景,组织学生反复聆听、反复歌唱体会歌曲的深邃内涵,将歌曲运用于抗日爱国影视作品中,通过视觉体验和听觉感受,增强学生的歌曲体验感,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将歌曲进行分层分段教学和演绎,广大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解决因单一重复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通过多种歌唱形式,让学生在歌唱中品味音乐。歌曲学习过程,由学习歌曲简介到学唱歌曲的基础流程转变成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音乐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尊重“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思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将“理想教育”寓于音乐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音乐为本、用音乐育人”,引导学生从音乐的丰富语汇中理解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使命,借助教师进行主题的概括和提升,再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最终让学生以音乐的方式唱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使“理想教育”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理想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释放“理想教育”青春活力

“音乐教学最终要靠作品说话,要靠现场演出进行检验”,“音乐节是深受欢迎的音乐盛典”,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宣传栏经常会看到各类音乐活动的宣传海报,既有歌唱比赛、创作大赛、主题艺术节等,也有各类知名创作人和歌手前来举办见面会,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为“理想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走出音乐活动传统模式束缚,采取专题学习的方式,针对著名音乐人开设专场,对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挖掘,举行名人专题歌唱比赛,选手选取该名人代表作,进行演唱前将个人对所选唱歌曲的时代背景和理解进行分享,加深歌唱人和观众对作品的认识。在举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专题学习时,首先组织对其《黄河大合唱》等代表性音乐作品分组进行演唱比赛,让学生形成一定感官印象,随后组织对其创作作品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解读,特别是创作过程,启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汇总冼星海发表过的20余篇音乐论文,学习他对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所发表的许多精辟见解,站在音乐家的角度去审视新音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开展专业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组织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学生在专业比赛中获得佳绩展现了本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专题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知识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专题教学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学生在掌握音乐作品、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深刻接受了一次革命历史教育,充分感受到了作品背后的理想信念故事,音乐作品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和诠释,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活力。

抓好音乐教师能力培养,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音乐“理想教育”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理想的树立,当教师有了理想,就会在备课中做到每堂课都有“理想教育”的侧重点;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理想,就会激发他们自己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当师生有了共同的理想之后,就会彼此产生共鸣,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追求。在实施“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共同成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寓“理想教育”于各种课堂之中,将“理想教育”同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演奏教学、欣赏教学、综合教学等结合,充分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从中找到开展“理想教育”的重要元素,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同时,寓“理想教育”于各种课程之中。无论是歌唱、欣赏还是演奏,均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这些情感内涵是建立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教育”的实施过程不断拓展着其内涵和形式,不断激发音乐教学新活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将“理想教育”寓于课堂环节之中,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教学讲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把“理想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的重点,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知识的深造学习,解决部分教师音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学院及时调整教师年度考评重点,把开展“理想教育”情况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内容,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做好音乐教材内容革新,在教学改革中推进“理想教育”

现有高校音乐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较多,同当今音乐发展形势存在信息差,教材实用性被“打了折扣”,教材的革新是推进“理想教育”的重要一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专人对音乐教材进行“升级”,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时,将新的音乐学习技巧和知识加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从教学计划和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当下音乐发展趋势,选取部分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学习研磨,突出学生创作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目前,高等院校的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学生升学后又忙着学专业,故对文化课比较放松。这种局面若不改变,就很难适应今天强调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很大优势,它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这为实施教育改革、推动“理想教育”提供了机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积极探究在完成音乐专业教学的同时,把学生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家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音乐家所处时代具有的特殊历史性。如组织对贝多芬交响曲创作过程进行学习,了解其在听障的情况下,借助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用8年时间完成第五交响曲的创作,学生在学习了解贝多芬创作经历后,在聆听其音乐作品时更能感受到他创作时的心境和状态,更好更全面地把握创作的意境,同样也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灵感,为学生后续创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突出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评价体系成效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将“理想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将其开展情况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音乐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有的是通过学生的理论闭卷考试,或者是学生论文的撰写或考查的方式而存在,这些方式不利于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与现代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过程、量化分析等不相符合。在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首先改变评价内容,变片面为综合,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囊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谈话、讨论、练习、试讲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文化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除了终结性评价外,更加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将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并穿插自评、互评与他评的方式。特别是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理论闭卷考试,改革考试,使之更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特定方式,它应是服务于教学目的的,自然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将考试内容分成四部分,进行定期评估、随机评估,最后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结果。考试内容由过去选择、填空、问答等内容转换成要求学生充分结合当下时事发展趋势撰写音乐教育论文,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对音乐教育规律以及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能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说课”,为其参加音乐教育实习和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起到了桥梁作用。

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解释:第一,课堂教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浓缩为教材,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其音乐素养,同时也培养其传承与发扬音乐文化的兴趣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为课堂音乐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百花齐放,其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世界,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提供了具有丰富生活背景及人文特色的音乐教学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第三,音乐教学融入了新时代学生的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新时代的元素,在传承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其创新和发展,使其在保有原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同时强化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推动教学理念革新,摒弃陈旧教学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着力避免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的问题,增加了文化知识课程在教学中的学分占比,将英语、大学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艺术概论等课程作为学生重点学习科目,严格考试纪律,倒逼学生加强相关文化知识学习。通过组织开展课外实践学习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部分学生对音乐技术学习有直接作用的课程感兴趣,对如史论、音乐美学、和声、配器等基础理论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一方面利用情境教学法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述与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情境和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作为一种声音与想象相互联系刺激的艺术类别,更需要学生开拓思维,课堂上使用的方式也很多,可以分组自行设计编排音乐剧,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学会利用音乐的转变表达人物的情绪与心情,加深对音乐的思考。另一方面,注重利用翻转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作为音乐课堂教学主体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掌控课堂,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工作,但是其弊端也比较明显,那就是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潜力不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领悟程度也不同,统一教学容易让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掉队,从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积极推广翻转教学法,让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依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进度调整和方式改革,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价值。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理想教育”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与音乐“理想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掀起学习红歌、演唱红歌的热潮。学院党支部将音乐教学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系列活动相结合,组织学院学生赴西马坊村开展“红色‘1+1+1’支部共建活动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参观革命烈士展馆、参加“七一”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演唱活动等,与村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深入村居同农户进行访谈,调研村居现有资源,激活红色军旅文化,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村里的文化建设,为特色乡村建设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在参与党史学习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更接地气、精准反映历史和现实的音乐作品,不断拓展音乐创作的知识源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注重引导学生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聚焦“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核心任务,通过系统学习“四史”,了解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不同时代背景,对比学习国内音乐发展史,通过学习研读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了解国内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时代性,特别是歌词中所蕴含的不同时代烙印。开展以“以奋斗赓续红色精神,以传承奏响青春之歌”为主题的联合举办党日活动,领悟内涵实质,激发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将一腔爱国热情与音乐“理想教育”深度融合,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正能量的音乐作品,激励师生坚守初心,踏实奋进,着力培养新时代在艺术领域肩负引领作用,既具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和民族艺术功底,又具备宽广国际视野,同时具有良好社会道德与责任感,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重塑音乐“理想教育”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必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勇于创新,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