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学习场域 转换育人方式

慧聪教育网 2022-04-08 11:4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落实“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学期初,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占比达到了95%,家长希望课后服务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

调查显示,现行的课后服务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简单延续课后托管,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很多学校是在延续“四点钟课堂”的托管服务上做了简单的加法,针对学校育人理念、学生需求、校内外资源整合的思考还较为欠缺,并且存在智育为主、学科分散、课程无序、课程品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二是育人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课后服务的教学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后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鉴于此,学士小学以“办一所看得见未来的学校”为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未来学习场域进行课后服务课程重构,回归教学本真;整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建立家校社师资梯队,探索综合化学习方式,在“破”与“立”的结合中实现“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6-e”构建个性化学习场域

学士小学从办学之初,就着力规划“1-6-e”的未来学习场域。第一学习场域就是美丽的校园,这是课后服务时间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第二学习场域是学校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构建的六大学习社区,包括鄞州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博物馆学习社区、院士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学习社区、高教园区学习社区与南部商务区学习社区。“e”场域是指建设“全球移动学校”,把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通过移动端点可随时随地上网和学习,大数据技术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

“1-6-e”的未来学习场域,让学生的“学”从校内向六大学习社区和“e”场域延伸,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人际的边界,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立足第一学习校区的个性化课程。课后服务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力补充。学校在制定“1+X”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方案时,既注重对学生课业学习辅导的基础性托管服务,又做好形式多样的“X”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学校将学科课程与课后服务工作有机融合,开发了趣味类、实践类、人文类、艺术类、探索类、健康类等适合学生发展的六大类个性课程。

立足六大学习社区的进阶定制课程。六大学习社区是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特色化的主阵地,有独具特色的社会人文、地方历史、思想道德、自然环境、商业营销、工业制造等各类资源。如院士公园中有89位宁波籍院士的生平事迹,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中有1.5万册地方文献,宁波博物馆中有“‘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学校周边还有地铁公司、罗蒙环球城等近千家单位,这些场所为学生学习商业营销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优质资源。借助这些资源,学校在课后服务课程中设置了20余门进阶定制课程。这些特色课程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同时学会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作为探究的起点,并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探究的多种形式,信息的分类和筛选过程有助于学生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立足“全球移动学校”的开放课程。“全球移动学校”面向未来,把学习知识与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充分拓展学校教学空间,扩大规划视野,提倡空间助学和泛在学习。

家校社师资梯队拓展课程资源

在建设课后服务课程过程中,学校建立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师资梯队,充分发挥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丰富化、优质化的课程发展素材,形成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

作为专业化教育主体,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走向。当下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学校充分赋予教师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权,提升教师课程意识,鼓励他们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发课后服务课程。学校充分挖掘教师的兴趣爱好,邀请有厨艺特长的教师开设烹饪课程。该课程一经推出,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部分家长来自高教园区,他们的学识、职业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研制了教师课程开发流程,统筹全校的高校家长资源,对其专业和特长进行规划,开发了特有的高校家长课程。如有的教授家长带领学生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有的博士生家长以儿童的视角为学生开设专业讲座,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六大学习社区中的人、机构、自然等都可以成为课程建设的资源。学校邀请宁波理工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按照规范程序进入校园,提供高水准的课后服务,优质的高校资源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小语种大世界”提供充分保障。学校还邀请宁波博物馆、宁波图书馆等公益场馆的专业人士作讲座、报告或授课,让学生开拓眼界。

无边界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跨学科,打破知识界限。学校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学科之间的统整,将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优化组合,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关注共同要素,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交叉、整合,实现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与宁波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了STEAM创想课程,这是一门以项目为载体,电脑编程和动手制作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学科。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课后服务课程学习,成果已在省市比赛中崭露头角。

融社区,打破空间界限。六大学习社区与学校的距离很近,均在2公里范围圈内,这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真实场景、真实问题,拉近了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距离,使学习变得多样、生动。大场域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学校开设的越窑青瓷课程就是与宁波博物馆合作,深度挖掘馆藏资源,选取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越窑青瓷”要素开设的场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场馆学习体验。

长短课,打破时间界限。通过之前的课程落实效果反馈,学校发现固化时间违背了学生成长和学习活动的规律,因而决定改变传统僵硬的时间分配规律,让上课时间弹性化。学校根据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的性质,在课后服务中将长课与短课相结合,35分钟、40分钟、50分钟、60分钟等不同时间的长短课,让学生在变化的节奏中、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快乐成长。

在“1-6-e”课后服务课程新体系中,学生既是课后服务课程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受益者,也是衡量和检测课后服务质量水平的评价者。经统计,学校95%的学生参与了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90%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课后服务课程的内容;学校近80%的教师投身课后服务中,其中12%的教师依据个人特长开发了相应的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师资中,高校师生、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占到15%,成为课后服务课程发展的有力支撑。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