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改当去刚存柔
【慧聪教育网】一根青竹演绎了现实版“水上漂”,也掀起了学生的健体热潮。可见,大学若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将会激发大学生的运动热情。
说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部分高校只顾片面指标增长,不惜实施强硬策略。强制运动打卡、增加考评测试的方法,在短期内确实能提升学生运动活跃度,但也随即衍生一系列乱象,跑步代打卡、利用漏洞恶意刷分等行为频频出现。这种导向只能让学生急功近利,对短期内看不见显性成效的体育运动望而却步。高校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应少点刚性、多点柔性,用多元包容的课程体系重新唤起大学生“沉睡”已久的运动细胞。
广西河池学院结合民族特色开展特色课程,精准捕捉学生兴趣所在,谱写了一段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的佳话。同样,诸如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舞龙舞狮课程,深圳大学的太极养生课,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文化之美,兴趣自然得以生发。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化难为易,避免“一刀切”,也是柔性思维的体现。必须承认,部分运动项目的门槛客观存在——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游泳,许多南方学生对冰雪运动一窍不通。而恰恰在运动这件事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尤为显著。因此,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需因材施教,设置有梯度的课程内容,划分不同难度的课程班级,在为运动达人提供广阔天地的同时,也适当照顾“初学小白”的感受。只有在适当梯度中逐步成长,大学生才能感受一路上“升级打怪”的乐趣,运动热情才得以迸发。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应重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运动方案。在深化课改的现实语境下,去刚存柔的价值倡导,还需在实践层面上步履不停、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