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多措并举为特殊学生提供多种受教育途径 精细化教育 支持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

慧聪教育网 2022-11-11 09:2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慧聪教育网】厦门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全市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力度,把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等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做到多措并举,为特殊学生提供多种受教育途径。厦门市教育部门做好统筹,实施精细化教育措施,落实“一生一案”要求,支持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市教育部门以改革教学、监测质量和培养师资为重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特殊学生同享一片蓝天。

政府部门主导,统筹布局精细化特殊教育体系

最近,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项目完成联合验收,并竣工备案。此项目扩建后,该校办学规模扩至39班,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栋6层教学楼,以及多功能运动馆、地下停车库和相关配套用房等。这是厦门市政府部门主导,统筹布局精细化特殊教育体系的一个侧影。

厦门特殊教育资源布局的整体设计基于对全市各区普特校及在校生情况的数据分析。目前,全市有7所特教学校、1所特教幼儿园、1所特教学校内设的融合幼儿园和124间普通学校(幼儿园)特教资源教室,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各街道和学区。各区以资源教室为中心,分片管理,定期召开片区支持会议,开展片区教研,特教资源中心巡回指导。

厦门建立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责任主体协同机制。教育督导部门把特殊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并加强视导跟踪。市教育部门、市教科院、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协同对资源教室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研与考核。市教科院、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学期开展特教学校、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工作教学视导,开展教研活动。

厦门建立科学完善的特殊儿童筛查评估工作制度。每年各区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筛查,借助特教专委会力量,提供专业的教育安置方案和教育建议,使特殊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接受适合的教育。

依托资源教室,构建融合教育个性化支持范式

近年来,厦门的融合教育成效显著,融合教育成果分别荣获2020年和2022年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丰硕的成果形成得益于资源教室功能的发挥。为了让资源教室较好地运行,厦门开展了多样的培训,使普通学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特殊教育技能,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个性化支持。

小力(化名)同学是一名孤独症儿童,现在是厦门市思明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除了每天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小力每天下午会来到学校的资源教室,接受相关特殊教育培训,内容包括拼图、穿珠子等内容。班主任介绍,进行这些培训,主要是结合小力的兴趣提高他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

小力学习的资源教室,其面积和普通教室差不多,但相比之下,这里有不少特殊教育设备和教学用具,其中包括益智类的儿童图形认知板、早期干预卡片等。用于大动作训练的大龙球、跳袋等器材,还有用于精细动作训练的小抓握练习器、串珠等。看上去,这里更像一个幼儿园的教室。

小力在上课时会突然发出喊叫声,影响其他同学上课。为了保障他能正常上学,家长还专门为他请了一名陪读人员,陪读者每天与小力坐在同一桌,负责对小力进行管理和帮助。“他不会主动举手,但是,我会尽量给他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小力的语文老师说。在大课间,班主任还会引导他和同学一起玩“抓鱼”游戏。

现在,小力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最重要的是他被同学接纳,”校长说,“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关注每个孩子,其中也包括特殊学生,我们会给特殊学生更多的关爱。”

小力的经历是厦门依托资源教室,构建融合教育个性化支持范式的一个案例。近年来,厦门在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方面投入大量经费。为了保证资源教室能顺利运行,厦门出台了多项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

一是建立资源教室运行机制。对所有参与资源教室建设的普通学校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和考核,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每所学校为随班就读孩子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做到“一生一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形成资源教室课程体系。结合各级课题研究,建设与完善融合教育课程体系。以普通学校班级集体课程调整为主,开设补充性课程,如运动康复、工艺美术等“抽离式”课程。同安等区将特教国家课程应用于资源教室中,开设生活适应等课程。由首个市级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李玉影名师工作室开展普通幼儿园融合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推动普通幼儿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支持特殊幼儿自然融入集体一日活动。厦门融合教育课程教学相关研究的成果获2022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市教科院编制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表,明确随班就读学生档案目录,引导全市资源教室形成规范化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以厦门市海沧区某学校为例,该校五年级学生阿尤(化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班主任张老师通过参加培训与自学,对阿斯伯格综合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她做了一个文档,命名为《宝贝计划》,里面记录着阿尤的成长点滴,不到两个月就记录了上万字。现在,阿尤的进步很大。

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培智学校个性化教学质量

除了帮助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厦门市教育部门还注重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此让每名学生接受高质量的个性化教育。

一是课程设置做到精细化。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落实特殊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并结合学生实际,使用审定后的特教学校教材。各学校还结合地方、学校特色,开发活动性课程、生态化职业教育课程、社会化的主题课程。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按照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参考相对应的能力水平层级来设计课程,落实“一生一案”,市特殊教育教研员李玉影组织全市特教学校骨干教师、高校特教专家以及普通教育学科教研员开展研究,编写《图解培智学校课程层级目标体系》一书,并正式出版。该书系统讲解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学生设立“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成为一线教师的指导用书。

二是开设“个性化”课程。每名特殊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厦门各特殊教育学校在国家课程框架指导下,针对特殊学生的障碍程度、生理心理特征、学习特点、个人兴趣以及实际能力作出相应调整,实行灵活的教育。学校以学生的智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活动参与程度、所需个别化支持、个人兴趣、未来规划等6个维度,将同程度、能力相近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职业教育,以此减少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以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学校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有纸艺、面点、油画、漆画、砖雕、园艺、洗车、制香与香道多门,这些专业课程都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市场需要而设置,体现了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三是教学方式精细化。厦门市教科院建设了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管理系统,包含特殊学生管理系统、评估系统、个别化教育计划管理系统、教学备课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特教资源库,以及过程性、个别化、多元化评价的学生发展水平评价系统。该系统嵌入“i厦门”服务平台,同时作为特教质量管理监测专业平台,为精细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对于重度特殊儿童,实施送教上门。各相关学校制订精细的教学计划,规范送教上门程序、形式与内容,并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翔安区建设送教上门系统,跟踪送教上门质量,现场送教与远程送教、远程评价相结合,受到家长好评。

四是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编制学业评价标准,编撰《培智学校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开展课程评价,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全面化,以潜能开发与功能补偿为指导,内容涵盖8个学科,既适用于分科的课程实施形式,也适合于综合、跨学科的课程实施。评价主体立体化,构建由“教师评、家长评、自我评、学生评、专业人员评”等多方人员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采用纸笔测验、现场观察、操作实践、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力争获取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建成质量评价系统,该系统具有题库管理、在线测试、评估打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五方面功能。题库设置做到半开放、方式选择多样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发展性的评价功能。

依托教研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保证个性化教育措施的落实,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厦门依托教研培训,紧紧抓住全市资源教室教师与特教专业教师两支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特殊学生接受个性化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健全全市教研组织和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两期短期的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培训;已经开展了两期为期一年的资源教室教师系统培训。开展自闭症教育、新教材解读、课程教学改革、特教职业教育等专项培训,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共读成长模式。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形成主题选择—自主阅读—梳理笔记—撰写心得—交流思考—同伴提醒—再进行自主阅读的共读成长模式。

二是依托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创建市、区两级共5个特殊教育名师(学科)工作室。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教学研讨、岗位研修等活动,培育特教名师。

三是加强教学研讨。开展常态化教研,在教研过程中,既有分科教研又有综合教研,内容涉及各残障类别、各学段,如听障类教研、特教职业教育教研、“艺术”主题跨学科教研、自闭症类教研活动等。最后是以教研带动科研,科研推进教研,近年厦门各特教学校一批优秀科研项目被立项为省、市、区级课题,市特教教研员主持的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顺利结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