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慧聪教育网】1月9日,《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分为“颤抖心光”、“暗夜心芒”、“密镶心花”、“绽放心火”、“叛逆心潮”、“风尚心流”六个单元,共展出Vintage胸针及相关配饰143组938件,辅以50余张原版海报及原版设计稿、专利书等纸本文献资料。
此次展览囊括了诸多著名Vintage配饰珠宝品牌,展品均甄选自Vintage胸针收藏家郑莺燕女士多年的珍藏,其中不乏经典套系及完整海报组,年代横跨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覆盖Vintage胸针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此次展览在这批珍贵实物的基础之上,梳理出了完善而聚焦的展陈脉络,以呈现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发展的时代风貌与观念变迁。
图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开幕式上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高度评价这次艺术特展,他说这次展览既包含艺术,又体现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也有文化的融合。他认为展览的名字“铭心”和“Imprint”很好,教育也是一场铭心的历程,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感受到清华大学的综合性,对清华有不一样的印象。
本次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夫也表示,胸针虽小,但它却是人类文明和审美理念的高容量载体,也是人类智慧和创意造物的结晶。胸是针小中见大,承载着人类文化精神的独特艺术形式,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图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认为,此次特展通过938件展品胸针和相关的配饰来呈现时代的脉络发展的过程,反映了时代背后的社会观念变迁,和时尚潮流转化。
自11月8日开展以来,铭心胸针艺术展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据郑莺燕女士介绍,胸针的雏形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用于兽皮的燧石束扣,真正意义的胸针则出现于青铜时代,逐渐发展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配饰。20世纪的胸针艺术发展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育成的品类,历经了材质、技术、风格、观念的全方位转向。
图为胸针收藏家 郑莺燕
“每个时期所展现的精神风貌是不一样的。”郑莺燕说,“胸针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工艺美感,更代表佩戴者的生存态度,以及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设计师的自我解放。”
郑莺燕表示,胸针在配饰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胸针的佩戴位置临近心脏,这让胸针具有区别于其他珠宝的寓意。”在知乎上,有网友写到:“临近心脏从古至今都拥有特殊意义,可多维度解释,是情感的象征也是忠诚起誓的方式,也可认为是人类理性存在的标志。”
图为 李小萌
图为 王凯
在开幕式上,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陈刚莅临现场并宣布展览开幕。本次艺术展还邀请了多位知名嘉宾莅临现场,包括时尚杂志《芭莎珠宝》执行出版人兼主编敬静女士、著名模特马艳丽等时尚界人士;在开幕式上,李小萌、郎永淳、赵普、王凯、春妮等多位主持大咖畅谈胸针艺术中“美的力量”。
近代以来,胸针多流行于政治社交中,胸针被赋予了新的政治语言。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以佩戴胸针来传达外交政策信息而闻名,这一习惯被媒体称为“胸针外交”。中国外交大使傅莹在《大使衣橱》中特别讲到胸针对于她的作用:很多时候需要出席许多不同场合、表现不同立场和态度,胸针具有帮助她进行转换的重要功能。“作为最‘贴心’的艺术,胸针可谓‘刻器铭心’的最佳代言”郑莺燕说。
据了解,《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将持续至3月26日,同类主题的大型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