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强本科高校通识教育,支持新兴学科的通识课程教材编写
【慧聪教育网】5 月 22 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本科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广 " 大班上课、小班研讨 " 教学形式,加强教材建设,鼓励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通识课程教材(讲义)的编写,支持新兴学科、跨学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的通识课程教材编写。
意见提出,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定位,鼓励高校建设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遴选支持建设 300 门左右的省级通识教育示范课程。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充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学院专业特色,合理统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要求,系统规划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跨学科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设置经典研读、艺术审美、哲学思辨、科技探索、社会研究、国际比较、创新创业、心理健康、艺体教育、研读写作、管理与领导力、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课程模块,积极开设中国文化与智慧、中国与全球问题多元理解等相关课程。鼓励高校结合实际构建数量充足、结构科学、宽深适当、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体系,打造 100 个左右的省级通识教育标杆院系和示范高校。
与此同时,完善通识课程修读模式。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多种修读模式,提高通识教育成效。包括但不限于:
分布选修模式,引导学生在指定的学科领域或课程模块中修读规定数量或学分的课程,拓展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课程模式,围绕人类文明与传统、现代社会与问题、思维与能力提升等关键主题,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所有学生必修,培养人的关键素养和核心能力;
自由选修模式,仅对学分或课程总量作出规定,不对学习领域进行特殊限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任意课程,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书院修读模式,结合书院特有的精神文化和办学传统,开设特色通识课程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心智熏陶等。
支持高校围绕通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开展综合创新,支持 100 项左右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产出一批标志性的优秀教学改革成果。
此外,建设通识教育大课堂,重视文化育人,充分利用现代融媒体优势,加强通识教育主题宣传,营造通识教育浓厚氛围;将知识讲座、名家讲坛、文化沙龙等纳入通识教育范围,拓展通识课堂边界、丰富通识教育内容。选树 100 项左右的省级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意见还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课程管理,突出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形式。推广 " 大班上课、小班研讨 " 教学形式,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深度学习。鼓励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联合开设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开展跨学科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志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丰富教学环节,除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增加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开展教学范式创新,打造 100 个左右的省级通识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此外,强化教材管理,完善考核体系,构建共享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推动河南省高校通识课程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鼓励开展通识课程校际互选与学分互认,支持高校合作共建通识教育共同体,建设省级通识教育资源共享库,每年遴选一定数量优秀通识课程入库,面向全省高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