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院:锚定产业发展靶向点 提升人才供给精准度

慧聪教育网 2023-06-05 11:05 来源:山东教育厅

【慧聪教育网】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立足国家战略,精准对接省市制造服务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和供给生态,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紧盯“需求端”,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凸显特色”专业建设原则,按照“产业链接专业,岗位群聚专业”“以群建院、以群强院”的核心思路,精准对接制造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优化形成“244”雁阵型专业结构布局,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骨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品牌专业群3个、高水平专业群4个。

二是深化专业转型升级。围绕数字化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增设数字媒体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对接区域高端铝、医养健康等产业,组建高端铝智能制造、智慧健康专业群,培养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传统专业“智能”水平,改造大数据与会计、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等新目录专业,多渠道增加制造服务业人才总量供给。

强化“精准度”,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一是优化教学体系,完善“接地气+重实践”培养模式。精准提高制造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完善了“职业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课堂革命,以工作过程实景为载体,进行“产学研创转”仿真实践。

二是优化课程资源,打造“模块化+智能化”课程谱系。不断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2大平台、5大模块,引入制造服务产业及企业岗位需求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与新动能企业生产标准,切实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建设在线开放课程57门,网络教学课程数1235门,建成SPOC1235门,上传网络教学资源5万余个。

三是优化双师双能,锻造“多维度+结构化”师资队伍。聚焦制造服务业发展,落实校企双聘,实现校企岗位互通、人员互聘和双向流动,建成600人左右兼职教师库。落实结构双师,联合企业共同制定教师成长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工程和教学名师养成工程,制造业领域双师比例达82.47%。落实教师双能,实施“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

瞄准“高端化”,提升人才供给效率

一是增强产教要素耦合。按照“机构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工作思路,与制造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牵头成立全国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5个,建设全国高端铝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黄河三角洲生物经济产教联合体、滨州市产教联合体,成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首家工匠学院,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

二是增强培训要素耦合。服务对接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提高对本地的人才贡献率。共完成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等各类培训190余项,参加培训人次约20万人日、培训收入3500余万元。

三是增强科研要素耦合。坚持“多维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服务理念,创新“1+1+N”科技工作体系,依托专业建平台,依托平台建项目,促进“产学研用金服创”各要素集聚。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平台、研发中心等19个,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5800余万元,连续两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聚焦“全过程”,完善人才供给生态

一是完善“主体性”和“过程性”增值评价。以师生全周期增值发展为宗旨,基于制造业岗位能力需求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明确课程目标和评价维度,建立“评价维度-指标-观测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数据治理为基本手段,集成智慧教学平台,依据不同课型特点,选择确立关键质控点和指标权重,采集分析教与学过程数据,生成体现过程性、增值性、结果性评价的全周期综合报告,建立师生教与学行为档案,将增值结果纳入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推动师生改进教与学质量。

二是推进“零缺陷”和“自主保证”质量管理。充分发挥首批全国诊改试点院校优势,坚持以建立现代质量观为先导,构建和完善网络化、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围绕学校、教师、专业、课程、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主体打造目标链、标准链,设计工作运行质控点和质量控制标准,科学设计诊断观测点,建立五层面“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