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慧聪教育网 2023-07-06 17:03 来源:广州创显科教股份有限公司

【慧聪教育网】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下文简称“创新中心”)召开IIOE高等教育教师数字能力微证书项目发布会暨高等教育数字化先锋案例奖发布会,并在会上正式发布了创显科教在内等多家企业伙伴合作微认证课程

IIOE高等教育教师数字能力微证书项目(下文简称“IIOE微证书项目”)发布会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理念,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和“教育的未来”报告倡议,旨在通过基于IIOE网络的认证式培训,赋能高校教学人员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专业能力发展。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高等教育数字化先锋案例奖”(下称作“先锋奖”)于此会议正式向全球发布。先锋奖的设立标志着创新中心为激励发展中国家高校伙伴应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化教学措施方面迈出创新和重要的一步,鼓励IIOE伙伴院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经验分享和推广。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创显科教期望携手创新中心,与全球伙伴合作共同加入“IIOE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试点项目和“高等教育数字化先锋案例奖”的申报,和全球伙伴大学、企业同迈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发布会回顾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中国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及学习技术与创新系副系主任林质彬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魏非女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协调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科文组织职教联系中心主任杨文明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多部门地区办公室教育创新和技能发展高级顾问 Wesley Teter 先生,南非大学开放远程学习研究教授Paul Prinsloo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事务协调主任Mohamed Elfarnawany先生,及线上来自巴基斯坦、蒙古、肯尼亚、尼日利亚、埃及、摩洛哥等50多个国家200多位来宾共同出席了会议。会议结尾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先生在线发表了致辞,由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铭先生作会议总结。

微证书研究课题组

在微证书研究课题组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国际网络教育学院(IIOE)首席专家,中国香港教育大学教育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学习技术与创新系副系主任林质彬先生主持了研究成果的分享。他指出,微证书项目的认证和实施是由IIOE与众多合作企业、各区域专家经过多轮深度磋商、打磨的成果,旨在推出以需求为导向、以未来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师数字化能力建设框架,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实施本土化、定制化的微证书项目,从而促进缩小区域差异,实现教育公平。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教师数字化能力微证书课题组副组长苏睿女士介绍了微证书项目框架。该项目旨在为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教师数字化能力、共建共享相关师训资源提供机会,支持国别政策到机构实践层面系统推进关于高等教育教师数字化能力参考框架的制定,和提供推进将微证书纳入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基于该项目,IIOE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开发了IIOE高等教育教学人员数字能力参考框架和相关能力模型,以服务更多IIOE伙伴院校,助力各职能背景和层级的教学人员提升数字化能力。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魏非分享了高等教育教师数字能力参考框架和专业发展的微认证范式。基于多轮国际专家验证和迭代,该参考框架从切实需求、教学环境、学术依据和可堆叠技能等多角度考量,构建有依据、可评估、易采集、可互证的学习模式,为IIOE微证书框架和资源建设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支撑。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杨文明介绍了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数字化能力框架及评价标准。该框架涵盖基础数字技能、数字化教学技能、数字化专业发展技能三个维度,有助于改善TVET教师与培训者的数字素养,推广数字化教育资源,以促进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教师和培训者的能力发展。同时,该框架也为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定制化的微认证课程奠定基础。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行动聚焦

在会议的行动聚焦环节展示了微证书的区域行动和实施路径。Wesley Teter指出,构建有效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机制,需要通过实践来探讨行动纲领。他提出几个关键问题:院校和机构是否在推广更为公正的机制?微认证能够带来什么样的资源、更好的实现愿景?各利益相关者是否能够持续关注这一领域?Wesley呼吁亚太区高校提交申请,积极参与到地区的试点落地中,并关注本地化的实施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助理、西亚非洲项目部负责人毕小涵女士从IIOE和创新中心的角度介绍了可提供的资源和支持,助力微认证项目在西亚非洲地区更好实施。她指出,目前高校在推行微认证中面临一些共通问题:教师数字化培训的专业资质不足,培训项目相关的资金、资源、技术不足。为解决相关问题,毕小涵提出应基于本土化推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教师数字化能力参考框架并不是终点,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以赋予微证书项目蓬勃的生命力。创新中心和IIOE也将于研究、能力建设、技术、课程资源、专家等方面为伙伴大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Paul Prinsloo就西亚非洲地区情况做出了评议:由于国别和文化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受到影响,启动微认证需要针对南非的具体情况实施,并在实践中调整。微证书应设置更加人性化的关注点,引领教师走向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路径。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多元合作机制--来自产业的微证书本环节由国际网络教育学院(IIOE)运营中心负责人,教师数字化能力微证书课题组组长薛峰先生主持,正式发布了来自创显科教和华为、百度、噢易云、伟东云教育等多家企业伙伴微认证课程。为提升微证书含金量、权威性和互认互通,IIOE倡导与合作伙伴高校和企业多方联合认证,促进资源共享,推动教师数字化能力发展,同时惠及高校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培养。

即日起,微证书课程将逐步在IIOE平台上线,同时也期待通过这一机制持续资源开展共建共享。

奖项机制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事务协调主任Mohamed Elfarnawany先生主持了先锋奖向全球发布的重要环节并对奖项做出高度评价。他感谢IIOE在微证书项目开展的工作,赞赏微证书的灵活、有效性,将持续性、系统性的跟进的工作,让微证书项目在亚太、西亚、非洲以及全球其他地区开花结果,让更多人享受数字化的福利,减小数字鸿沟的影响。随后,创新中心和会来宾分享了奖项介绍视频,由林质彬进行现场答疑,强调了先锋奖是IIOE与全球伙伴联袂打造的重要奖项,奖项具有普惠性和包容性,首届先锋奖聚焦混合教学,期待看到越来越多优秀案例和院校引领者在全球涌现。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先锋奖每三年举办一届,本届先锋奖的主题为“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创新”。IIOE秘书处将从全球伙伴网络的案例中评选出10个最佳实践案例,并对每个获奖案例予以7万元人民币的奖励,以表彰过去三年来,部分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在应对数字化教学转型中所起到的引领和表率作用。7月4日起,IIOE在平台官网正式发布先锋奖的章程和相关要求(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奖项申报的唯一官方渠道为IIOE平台,通道将于8月开放,申报截止日期为2023年10月31日,敬请关注。IIOE秘书处将于12月初在中国深圳召开IIOE全球伙伴高峰会,进行先锋奖颁奖仪式。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闭幕致辞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侯圣陶先生主持了闭幕环节,邀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先生和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铭先生发表闭幕致辞,在此机会感谢所有演讲者的精彩发言。

秦昌威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世界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各国应坚持守正创新,使数字教育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中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教育变革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正在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全民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数字能力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取得良好成效。联合国教科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发起IIOE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项目,为全球教师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模式,创造多元筹措发展资源的条件和实现专业化、协同发展的机会;同时设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先锋案例奖,激励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理念和创新做法,促进优秀实践案例的国际传播与分享。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李铭表示过去多年,创新中心与全球伙伴开展各类ICT教育数字化项目,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教育数字化平台,形成联盟。通过IIOE微证书和先锋奖两个项目,创新中心与伙伴将不断完善、提升,打造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系统。教师教育数字化微证书项目将在亚太、非洲等地区感兴趣的大学开展首轮试点,将根据不同国家、大学的本土化需求定制方案,实现有效落地目标;先锋奖旨在激励IIOE国家中心及伙伴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优秀实践,形成由点到面的创新趋势,鼓励发展中国家的伙伴院校和教师再创佳绩。

创显科教携手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高等教育教师微证书认证课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