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苏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稳增长稳就业作出新贡献
【慧聪教育网】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民建中央常委提出,职业教育要向“新”而行,增强适应性,提升关键办学能力、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产教融合能力和职教出海能力,为稳增长、稳就业做出新贡献。
苏华认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少、产教深度融合的企业少、“职教出海”院校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少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此,苏华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职教经费投入,夯实基础能力建设。
据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397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392亿元,占比仅为20%,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相对更少。职业教育底子薄、欠账多,经费投入总量和增速远低于普通教育,制约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苏华认为,应通过加大职教的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机制,逐步提高财政生均拨款标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行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2025年底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加快职教本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国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瓶颈。2022年,全国职教本科招生规模虽然由上一年的4.14万人增加到7.63万人,但仅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538.98万人)的1.28%,与“2025年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苏华认为,应加快聚焦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建设,逐步扩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增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
三、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苏华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存在校企合作不紧密、专业适配度不高等问题。应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要加紧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全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职教国际合作,赋能一带一路建设。
截至2022年底,中国在海外的企业共有4.6万家。“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培养“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需求。苏华认为,应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跨境合作,深化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助力企业行稳致远。加强“职教出海”综合能力建设,尤其在国际标准研发、国际化师资队伍、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上下足功夫。制订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管理制度,为“职教出海”提供行动指南和操作手册。
五、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助力群众收入增长。
“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苏华认为,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见效最快的方式。职业院校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办学的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要将职业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群众的家门口,聚力提升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人群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