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 坚持“四个不动摇” 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

慧聪教育网 2024-08-12 17: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淮阴工学院建校66年来,始终坚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定位、走产学研融合的办学路径、以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四个不动摇。正是这样的坚守与坚持,让淮阴工学院在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坚持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不动摇,全力提升办学层次

学校始终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发展实际,坚定不移走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不断探寻并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在学校章程、事业发展规划、党代会报告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和农业3个学位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2024年,学校获批首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拥有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3个ESI全球前1%学科。

坚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定位不动摇,持续推动校城融合

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按照“学校对接政府部门、学科对接产业、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的思路,实施校城融合“1111”工程2.0,即在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从县区、局委办、产业链三个维度进一步拓展深化校城融合“1111”工程,实现苏北地市合作全覆盖。瞄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实施,以苏北发展研究院、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设为抓手,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的政策研究咨询工作,切实提升智库科学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积极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注入新动能。推进与苏中、苏南县市区及省厅、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共建,持续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形成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发展局面。近5年,校政企签约4000余项,合作经费超7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150多亿元。

坚持走产学研融合的办学路径不动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聚焦地方新能源汽车与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凹土、盐化工等资源禀赋,加强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先进制造、物联网技术、生物质转化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增强平台汇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项目、产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凹土应用、特色矿物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组建校企“1+1”团队(1名校内博士+1名企业技术骨干)、“1+N”团队(1名高水平团队带头人+N名校企博士、技术骨干),集中优势力量推进有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5年,获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00余件,实现专利转化3500余万元。

坚持以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不动摇,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聚焦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应用为本、交叉复合、专创融合、协同育人六大原则,优化课程体系,重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高素质、实基础、强能力、善创新,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政、校企、校院协同机制,深化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能力进阶、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组织实施与学生志趣、质量评价与育人目标“六个对接”,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跨界融合,实施专业+智能、主修专业+微专业、主修学位+辅修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省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50部;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创青春”国赛金奖、“挑战杯”国赛特等奖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多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以综合应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广受欢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