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如何协同提升科学教师素养
【慧聪教育网】这个暑期,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教科研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毛蓉蓉,连续第二年在中国科技馆参加“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对馆校合作的项目式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肃州区未来将加强和地方科技馆合作,合力开发航天特色品牌课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深入发展。”毛蓉蓉说。
教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的科学素养是确保教育成效的首要因素,而各地科技馆的科普资源在科学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建立馆校协同机制,有效提升学校教师科学素养?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馆校合作 协同推进共享资源
截至2023年底,全国达标实体科技馆建成477座,科普资源丰富。人才队伍方面,科技馆拥有一批科技辅导员,日常专职负责教育活动的研发与实施。
那么,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方面,馆校如何更好协同?
“馆校可以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资源共享、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加强科学教师培养培训,大力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信连娟认为,馆校要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方面明确责任,定期组织研讨会、工作坊,促进双方人员深入交流。科技馆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科普讲座、示范教学。双方共同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将科技馆展项与学校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特色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姚冲表示,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方面,馆校合作需实现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沟通交流。比如,合力建立馆校科学教育业务交流提升平台;结合优秀教师与科技馆人员知识技能,因地制宜构建“基础—进阶”科学课程体系,助力学生提高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质、涵养科学精神。
“要重新构建儿童学习场域,加速科技辅导员的转化。通过馆校合作机制、联合教研,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打开孩子们的科学世界。”熊家昌说。
毛蓉蓉表示,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到科学素养提升工作中来。
“馆校合作提升科学教师素养有大作为。”高海军认为,经费保证和制度保障至关重要,有专项的科学教育经费做支撑,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做保障,馆校合作才能走得平稳,科学教育和科学教师提升工作也能更有起色。
部门联动 强化科学教师实践能力
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同实施2024年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2024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科技馆主办,联动12家省级科技馆和10家市级科技馆共同承办,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600余名中小学校长、教研员、科学教师及科技馆科技辅导员提供线下培训,并同步网络直播。
“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赋予了动能”,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校长高海军参加了今年项目首期培训,从专家讲座、实地参访、思想碰撞中获得了开展科学教育的思路,“有一股看到希望后的‘蠢蠢欲动’”。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介绍,中国科技馆依托科技馆科普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了两期以“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为主题的培训。两期培训邀请20余位院士、领域专家、一线资深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参与授课和案例分享,并分别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科技企业及北京市科技示范校等地调研学习。
“以前,很多教师仅停留在上好科学课和搞好科创活动两方面,没有认识到科学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依托。”南昌市红谷滩区九龙新城第一小学副校长熊家昌通过培训,计划在新学期对科学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加强对科学教育的深度学习和理解。
补齐短板 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热情
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副主任王紫色向记者展示了几个数字:从中国科技馆2023年和2024年的近300名参训教师队伍来看,专职科学教师率仅为58.95%;没组织学生参观过科技馆的教师占55.76%。
对此,项目参训学员多有感触。
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信连娟说,静海区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全区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教师,导致课程实施尤其是实验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方面存在短板。
“目前,酒泉肃州区小学科学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小学科学教师多为兼任,且非理科背景教师占比较大,教学能力和科学素养有待提升。同时,实验资源和实验场地的匮乏也限制了实验课的开设。”毛蓉蓉说。
“相当多的兼职教师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课后也没有跟踪反馈,难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而学生只有对理论知识记忆性的浅层获得。”湖北省鄂州市实验小学教师姚冲说。
酒泉肃州区成功申报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去年以来,当地积极与科技馆合作,实现科技馆与学校双向奔赴,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资源,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送科技下乡”等科普进校园活动;利用周末、法定节假日、学生寒暑假等时间节点,请科学教师与科技馆工作人员协同开展主题丰富的科普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