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三个着力”构建盐碱地特色新农人培养新模式

慧聪教育网 2024-08-16 13:43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慧聪教育网】东营市盐碱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近年来,东营职业学院主动对接国家级高层次科研平台,以“三个着力”构建盐碱地特色新农人培养新模式,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思政引领,着力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盐碱地治理利用。创造性提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得来”新农人培养理念,以兴趣激发、情感浸润、情怀育化、价值确认、能力支撑全要素赋能。“农味”思政课贯穿,激发使命。创构大国“三农”思政课程模块,开设《黄河耕读文化》《涉农4.0时代》《“三农”政策》等特色“农味”课程,渗透黄河三角洲农垦精神,解读“三农”政策,展现专业前景,培养知农爱农情怀,激发强农兴农使命担当。特色主题教育,激发兴趣。入学前邮寄“一粒种子”,入学后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认领一棵树 管好一片田”,毕业前“为盐碱地留下一份资源”等主题教育。开设“青绿讲坛”,全员参加“大数据时代沃野千里”“盐碱地生命的神奇密码与种子‘芯片’”等主题研讨,开拓绿色视野。开辟“盐碱地创新沙龙”空间,参加盐碱地种质资源调研科考等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科技榜样引领,激发动力。依托落地本土大院大所资源优势,邀请院士进校园,不定期开展“院士面对面”活动,激发学农务农内生动力,提振专业自豪感。

二、创新驱动,着力开辟职教改革新路径

立足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产业,通过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构建东营盐碱地特色产业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工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搭建产业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山东蓝海集团、中石化集团胜大公司等合作建设实景化教学课堂,打造现场教学点,携手搭建产教学研用一体平台。平台以“种养+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销售+配套服务”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现多环节增效增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和基础实训;第二阶段在合作方完成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第三阶段在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服务区域乡村振兴。学校以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为抓手,通过科技特派员、企业顶岗等形式,向东营市农业企业派出技术人员,指导稻鱼养殖、中草药种植、菌菇生产、高效农业等生产项目。

三、“工学研创”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育人高地

坚持“紧扣农业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创育人、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专业、行业、就业互融、政行企校联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育人高地,全方位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新的活力。校企深融促改革,构建教学新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引入最新职业资格标准,整合课程,加强内涵改革,重新构建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注重吸收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紧贴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融入真实的工程和生产实例、行业规范。加速校企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将行业规范与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实现专业课程大纲与岗位资格技能考核标准实现无缝对接,并最终实现“双证课程融通”。逐步完善具有盐碱地农业特色的实验(训)室操作、校内基地实训、校外基地实习、岗位试就业、职业资格考证、毕业顶岗实习六大实践体系。发挥优势助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根据乡村振兴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健全课程体系,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劳动力专业教育积累丰富经验。结合志愿服务,完成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及科技支农活动,学生全程参与盐碱地种植技术推广,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乡村振兴输送、培养优质人才资源。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