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多重逻辑调整优化高校专业

慧聪教育网 2024-08-28 09: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近日有媒体关注到今年各省份高考录取结果,土木、金融、外贸、外语等昔日热门专业集体降温,一批新工科专业则“高分出道”,于是又有不少声音在讨论高校专业的“冷”“热”切换。同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力度达到历年之最。其实,专业“冷”“热”切换背后存在诸多因素,共同构成高校专业优化调整需兼顾的多重逻辑。

专业的“冷”“热”切换,一方面是考生个人兴趣、爱好、倾向性选择的结果,是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环境及所受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映射,是人才培养的供求关系的转换,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相关政策宣传、高校相关改革发展举措产生了实际成效,比如近年来教育部力推的“四新”专业建设等。这种切换会促使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给予更多关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冷”“热”专业切换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前所未有地增强。然而,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等都需要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可能的发展趋势提前进行预判、适当干预和引导。

专业目录调整彰显出强烈的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导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和基础平台,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专业目录是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的政策工具,早期以十年为周期进行修订更新,近年来迭代周期逐步快速缩短。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动态调整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系列文件的密集发布,释放出近段时间以来高校专业设置发展重大转向的信号,即越来越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从学科知识体系小循环、内循环转向国家发展需求导向的大循环、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相结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推动高校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高校调整专业需充分重视国家战略需求和办学优势特色。首先要精确理解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以此作为专业调整的现实发展逻辑,进一步走出象牙塔,着眼大循环,以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专业。同时要精准客观定位自身优势特色,摸清家底,明确核心赛道,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然后是积极主动建立专业调整优化机制,不要将优化调整狭隘地理解为撤销、停办,优化调整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新设,可以是完全新设也可以是交叉整合,重点是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进行提前布局;对传统学科,可以通过赋能的方式促进转型,如信息技术赋能实现数字化,拓展内涵实现内涵迭代;另外还有招生计划投放的动态调整,如减招、隔年招等;最后才是停办、撤销。最后,在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的更新,整合利用多渠道资源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强化科教融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借力产教融合,以及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教材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等。

引导考生和家长更多着眼于生涯规划和能力发展选择专业。首先要做好生涯发展规划。选择报考专业涉及一系列取舍,包括专业领域,如理工农医、文法经管等;也涉及专业性质,如基础学科、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路径,如本科毕业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其次要保持发展的眼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持续提升,大学本科阶段越来越具有通识教育功能,因此应更多看重能力发展,以专业为基但又不要受其所限,大学几年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终身学习意识和迁移转化能力、高阶思维、胸襟气度、见识视野等更能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