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职院:当好“新农人”的“引路人”
【慧聪教育网】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撑。笔者所在学校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己任,紧密对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据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主线,确定了“精神引领、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卓越成长”的现代农业专业群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路径,打造了“精英引领、智创并存、协同发展”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为培养“爱农业、精技术、懂管理、会创新、能创业”的智慧型、创新型、复合型“新农人”提供了智力支撑。
精神引领
以思想之魂浸润教师之心
用好嘉兴共产党诞生地、红船起航地、勤禾之府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实施了“红色强基工程”和“绿色创新工程”,以“建党精神”筑牢教师精神之基,以“红船精神”浇筑教师奉献之情,以“勤禾精神”激励教师奋进之志。
一是强化建党精神引领,用建党之魂培养教师创新的教育理念。由专业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将支部建在专业上、党建融入业务中,以党建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并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开拓思路、创新理念,及时掌握适应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
二是强化红船精神引领,用红船之光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通过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将红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教育初心,并引导教师关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用心用情用爱去教育每一个学生。
三是强化勤禾精神引领,以勤禾之歌激发教师的奋进之志。挖掘学校前身嘉兴农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谱写《勤禾之歌》为学校校歌,营造人人会唱校歌、人人懂校歌内涵的氛围,将精神融入文化,用文化激励师生,坚定教师的奋进之志。
数字赋能
以科技智力驱动教学创新
完善在新农科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的“云物大智”基础课程科学传授与思政引领相结合、专业特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教学相结合的“三融三结合”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公共基础模块+信息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模块化+数字化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培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数字化教学能力,建设数字教学场景,开发融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和产业优质资源的数字教材,优化课程内容,积累数字化教学经验,最终形成“思政浸润、智慧融入、专业凸显、创新结合”的数字化、模块化教学工作机制和评价标准。
一是构建对接职业岗位能力的“数字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聚焦“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导向”“以智慧为主线”的改革思路,全面深化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对接时代背景和职业标准的“公共基础模块+信息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包含“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等课程的信息技术模块并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提高信息化技术教学内容比重。
二是组建对接课程体系的智慧农业教学师资团队。基于现代农业专业群,以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为支撑,组建包含智慧农业教学团队、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的模块化教学师资团队。由智慧农业教学团队负责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教师下企业和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任课等实现校企互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现代农业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是构建“数字资源+数字教材”的教学资源库。坚持德技并修和数字化改革,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向教学资源有效转化,针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开发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数字教材。依托现代农业专业群,优化课程内容,探索培养“爱农业、懂农村、精技术、会管理、有创新、能创业”的智慧型、创新型、复合型“新农人”,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库,丰富线上课程资源。
四是建设对接生产体系的智慧农业教学场景。加强数字化教学场景建设,对接生产体系,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工厂”的教学场景,为教师实施数字化教学提供设施和环境。新建智慧农业实训室,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等数字化课程实施提供实训条件。新建智能化教学评价系统,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可追溯、教学质量可评价、教学策略可调整。
五是形成团队协作的“校企合作、模块接续、项目贯穿”的教学模式。按照重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形成一系列项目贯穿教学过程,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创新服务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模块化,团队成员根据分工负责不同课程模块的项目,探索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保证团队成员形成特色教学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统一。
多元协同
政校行企联动提升教师技能
一是构建“1+N”产业学院体系。充分利用嘉兴首创的农业经济开发区资源,与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桐乡农业经济开发区等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聚焦农业创业扶持、“新农人”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搭建平台、出台政策,有效推动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落地。
二是打造“四位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力打造“育、训、研、创”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被列入教育部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项目。依托物联网、互联网、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设施农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植物工厂科技示范与实训基地、园艺新品种繁育和展示中心等,为教师提供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有机平台。
三是建立“1对1”校地对接机制。将现代农业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和技术重构成智慧农业技术、现代育种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几大技术团队,每个团队设置首席专家1名,每个首席专家对接一个县(县级市),负责对接县(县级市)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服务需求,几大技术团队共同服务7县(县级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紧密对接现代农业最新技术,推动专业教师技术技能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