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我感受到了顶级钢琴家的素质
【慧聪教育网】
7月14日,
我感受到了顶级钢琴家的素质
其实这个标题不够准确,应该说我“再次”感受到了顶级钢琴家的素质——上一次是在2023年的12月25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与指挥家刘明教授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7月14日,我在星海音乐厅,聆听王思颖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再一次、并且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作为王思颖的乐迷,我多次聆听过王思颖的演奏,包括音乐会、大师课、录音、日常练琴等各种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可以说,王思颖“优秀”与“顶级”的分水岭就是“出国”——虽然少年天才的王思颖在出国前就具备了国内一流钢琴家的素质,但是留学美国、就读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陈宏宽教授后,她演奏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天翻地覆、脱胎换骨的进步。我绝非贬低出国前的思颖,而是事物的优劣变化往往在比较中更容易呈现。熟悉王思颖的乐迷朋友们都可以感受到:她出国后与出国前的变化是清晰的、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对音色更加丰富和细腻的控制、更加饱满、巨大、有穿透力的音量、更娴熟的技术和更持久的体力,还是音乐处理的自然度、流畅感和合理性,都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姿态呈现了出来。
因此,我会用“顶级”、“世界一流”这样的词来形容出国后的王思颖,而且毫不夸张、当之无愧。在世界最顶尖的音乐学府本硕连读,她是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的。并且,以她的潜力、灵性、修养,以及对音乐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追求,像这样的天翻地覆、脱胎换骨的进步,在她的艺术生涯中还会发生数次。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往往是细水长流的、是一辈子的。
打开节目单,看到演出曲目,扑面而来一股来自强者的压迫感,字里行间写满了“实力”二字。巴赫原作、布索尼改编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BWV.903》、贝多芬《降B大调第29奏鸣曲Op.106》、舒曼《C大调幻想曲Op.17》、普罗科菲耶夫《c小调第四奏鸣曲Op.29》,这样的曲目,专业人士都知道多么惊人。就拿星海音乐厅常见的音乐会来说,要么是一两部大型钢琴作品搭配着若干中小型独立作品(或者由中小型作品组成的套曲),要么是上半场演奏家和乐团合作一部大型协奏曲、下半场交响乐团演奏一部交响乐作品的综合音乐会。像王思颖这样全是如此重量级的大型独奏曲目的音乐会,不能说没有,但也确实罕见!因为这样的曲目放在一场音乐会里演奏,对绝大部分演奏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幻想曲和赋格》,布索尼改编的版本,几乎找不到录音,能听一次都是十分难得的(这场音乐会也因此显得十分宝贵、可遇而不可求);贝多芬《奏鸣曲Op.106》,其艰深的技术、庞大的体量、复杂的结构、极其复杂而庞大的赋格,很多钢琴家仅弹一遍《Op.106》便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舒曼的《幻想曲》,其第三乐章几乎找不到一张唱片是没有错音的,可见其难度之大;普罗科菲耶夫第四奏鸣曲,是其所有奏鸣曲中最难的,不知劝退了多少想要拿下它的演奏者。这四首曲子如同珠穆朗玛峰一般高大巍峨,耸立在眼前使人忍不住抬头仰望,如果有人说要把它们放在一场音乐会中演奏,就如同有人说要当面给你表演爬上珠峰再下来,这样的人不是疯子,就是真的艺高人胆大。毫无疑问,王思颖属于后者——她是真的艺高人胆大。
两小时持续不间断的高能,给观众带来了过瘾且难忘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也使得这场音乐会的重量和含金量异常饱满。这场音乐会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演奏质量极高、演出效果卓越,让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顶尖音乐学府青年钢琴家的超强演奏能力。像在浴缸里沐浴一样,我浸泡在王思颖营造的音乐世界中,我欣赏、享受、惊叹,同时王的演奏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一个世界一流的顶级钢琴家具备什么素质。
一个顶级钢琴家,能够演奏得让你听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弹钢琴就像给人读文章,要想读得让人听懂,不仅咬字要清晰、发音要标准,还要有语气、有句读、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没有这些,听者就会觉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有具体含义的文字尚且如此,更何况没有任何具体含义的音符!
音乐是世界语,无需解释便能让所有人明白其中的喜怒哀乐——但前提是演奏者能够把曲子的思维逻辑弹得清楚、弹得明白。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复调成分占有极大的比重,几乎可以认为是复调贯穿了整场音乐会。王思颖演奏的复调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她不仅把设计图递给了你、展开了放在你面前,她甚至还指着图纸如数家珍地给你解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仿佛这些声音不仅是可听的,而且还是可视的。复调最难的就是声部清晰、线条独立,我见过太多的平庸演奏者根本弹不明白复调,更不用说如此复杂的复调!
王思颖演奏的《幻想曲和赋格》,每个声部从哪里进来、走向哪里去,都表现得如同透视一般。其演奏的《Op.106》第一乐章展开部卡农,如同巨人的脉搏一样沉稳、雄健、坚定、一步一个脚印;结构极其复杂的第四乐章也秩序井然。哪怕是现代派的普罗科菲耶夫,其素材的逻辑关联也清晰得如同你是一个坐镇中央的元帅,在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指挥。我一直坚信复调是演奏者水平的试金石,如果要看一个演奏者的音乐空间感,就让他弹复调;如果要看一个演奏者的音乐逻辑思维,就让他弹复调;如果要看一个演奏者的控制能力,还是让他弹复调!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考量,王思颖毫无疑问是颗纯度极高的闪耀纯金!
一个顶级钢琴家,拥有对音乐的独到诠释。王思颖的音乐处理,顺理成章、恰到好处,音乐极富感染力而又没有一丝丝的造作,忠于原作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独特而敏锐的创造力,总是让人在眼前一亮的同时又觉得合情合理,让人觉得“这个曲子就该这么弹,音乐就该是这个样子的”,换言之,她的音乐处理非常有说服力。比如其演奏的《幻想曲和赋格》,其节奏弹性让人听着非常舒服。
这引起了我对“忠于原作”与“二度创作”之间的博弈以及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弹性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先说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弹性问题,不少“学院派”的老师于巴洛克音乐,提到节奏弹性,避之如洪水猛兽,“如钟表般严谨和精准”这一准则仿佛成了很多人的世界观。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业界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刻板印象,很多人怕被诟病,不敢突破节奏。像王思颖这样的处理,我相信很多老师是不敢这么教的。
作为学生,多少存在对权威的服从,老师这么说就这么信着吧。但我其实对这样的信条持怀疑态度。这里省去若干对西方音乐史的考证,总之具有严谨节奏的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在巴洛克时代只是其中一部分,至少在即兴风格和宗教风格中,我认为节奏弹性还是有相当大的可操作空间的。
那么这个弹性如何处理?这就是“忠于原作”与“二度创作”之间的博弈了。我大致将演奏家分为三类:“录音机”、“讲述者”、“戏精”。“录音机”指完全执着于“忠于原作”、几乎不甚至绝不做谱面之外的处理的演奏家;“讲述者”指以适当的个人视角演绎作品中的故事的演奏家;“戏精”指很大程度以个性标榜、自我意识十分突出的演奏家。我不否认第一种和第三种演奏家的价值,但我个人更推崇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类似于“用自己的话表述原文思想”,更能兼顾原作的主旨、个人的理解与带入的情感,使得音乐作品诠释既有使人印象深刻的个性、又不失原作的主旨和精髓。我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因此我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是:尽量不做“录音机”,要做一个“讲述者”。我认为王思颖是个极其优秀的“讲述者”,她即使演奏巴洛克音乐,也有非常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因为她总是能够超越“学院派”的种种刻板印象、注重音乐表现、弹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并推崇王思颖的一个原因,我认为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
舒曼《C大调幻想曲》体现了王思颖极高的艺术修养。我听过一句话:“年不过半百不要弹舒曼,因为你没那个阅历,没那个心境,弹不出那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可见舒曼的作品在深度上是非常难以诠释的,对演奏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修养是有很高的门槛。王思颖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钢琴家,将该作品的深刻内涵完全表现了出来,深情、富有思想、富有想象力,每一个音符都在流露或者宣泄真情实感,非常感人,至深至切,发自内心。可见王思颖是个文化素养很高、内心非常丰富的钢琴家。王思颖对音乐独特而有深度的理解,还体现在贝多芬《Op.106》的第三乐章。这是个歌唱、委婉、柔和的慢板乐章。很多人在处理这样的内容时,往往单纯地把声音削得纤细、柔弱。但这样往往不够深刻、不够冲击灵魂!要知道贝多芬的音乐即使是抒情的片段,也是个“温柔的雄狮”,绝非“娘炮”。王思颖演奏这一乐章时,完全演奏出了贝多芬的形象,其触键深沉而有重量、音量饱满,如同大型交响乐团整个弦乐组一起拉奏,这样的处理是十分大胆但效果极好的。
一个顶级钢琴家,必须拥有各方面质量都极高的声音。王思颖的演奏有着极其宽广的力度变化幅度,其强奏之时,如山呼海啸,铺天盖地,百步之外声如在耳边;其弱奏之时,细如毛发,轻如秋毫,如山间岚雾般若隐若现,却又如拨云见日般清晰可闻。如其演奏的《Op.106》和《C大调幻想曲》,其对比之强烈、音量与音色变化之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两部大半个小时的大作,全曲听下来如同只过了几分钟一样。一个高明的演奏家可以使一个很长的曲子听起来很短!
再比如其演奏的《幻想曲和赋格》,中等音量快速跑动时,每个音都颗粒饱满、珠圆玉润、柔和而不失棱角,非常悦耳;当她的低音八度进入时,其浑厚巨大的音量可撼山岳、可吞江河,直击人心,仿佛心脏都在跟着低音粗大的缠弦一起振动。
王思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控制是强后即弱、刚后忽柔,在《Op.106》和《C大调幻想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上一秒排山倒海、激情四射,下一秒突然极为柔和、委婉,转换虽快,却丝毫不感到违和突兀,如同一个非常成功和巧妙的电影转场,镜头切换无比丝滑、甚是流畅。
王思颖是个全面、多面的钢琴家,能够轻松驾驭各种风格、性格,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的演奏可以很深情、可以很甜美、可以很热烈、可以很有哲理,当然也可以非常野性。体现其野性的是其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四钢琴奏鸣曲》和其返场加演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钢铁般强而有力的声音、极其快速的弹奏,键盘上飞速运转的无情铁手只能看见残影,专业相机的高速快门也无法将其定格(看看照片以及照片的信息——快门速度便知)。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将如此狂野的演奏和如此清秀的外表联系起来。一个非常年轻的甜美女孩,在钢琴上有着许多男性演奏家都望尘莫及的爆发力和速度,使人难以抑制尖叫的冲动!
综上所述,就完全可以理解对艺术极其挑剔、为人极其低调的陈宏宽教授为何给予王思颖这样的评价:“王思颖是一位极具天赋、才华横溢的青年钢琴家,她兼具出色的心灵与智慧。聆听她的音乐,能真切的感受到启迪,令人眼界大开!”
音乐会结束之后,当天晚上,朋友圈都被王思颖的铁杆粉丝们刷屏了,这让许许多多因为第二天要期末考或者上班的乐迷朋友们纷纷戏称:今晚错过了一个亿,错过了一场听觉盛宴!
一架好的钢琴能够满足演奏家对音乐演绎的一切需求,一个好的演奏家可以完全开发出一架琴的全部潜力,好琴和好演奏家如同宝剑和英雄、舒马赫和法拉利,是互相成就的。王思颖的音乐会生动地体现和证明了这一点。出于对音色极致的追求,为了给王思颖近乎完美、感人至深的演奏锦上添花,王思颖的父亲特别为音乐会提供了最好的乐器——王大立教授自己的九尺施坦威钢琴。这台琴是李名强教授从施坦威工厂亲自帮他挑选回来的,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之一。为了使音乐会达到最佳效果,王教授不仅克服困难、不辞辛劳将这台庞然大物从自家运往星海音乐厅,还专门请中国施坦威前首席技师汪一老师从北京过来调试钢琴,使这台琴达到最佳状态。
这台琴在整音调试时,主要往大音乐厅的使用需求上靠拢,因此它具有极大的音量变化幅度,能够承受很强的力道而不炸、即使音量很弱也依然清晰,其音色扎实、洪亮而富有穿透力,很适合演奏浪漫主义及之后的作品。王思颖的演奏将这台琴的各种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其演奏的四首作品,其中的各种声音——辉煌的、绚丽的、颗粒的、柔美的、深沉的、如歌的、甜美的、梦幻的、震撼的、甚至是“粗暴”的,都在从各方面试探这台琴的极限,非常丰富、非常多变。这既是对演奏家的考验,也是对琴的考验,我想恐怕也只有世界顶级名琴才能经得住这么“折腾”并且依然美妙了吧!汪一老师说:“能在同一架琴上演奏如此不同的作品、做出如此丰富的音色,是极为不易的,但王思颖完全做到了!”
一个顶级钢琴家,拥有处变不惊的定力。作为工作组的成员之一,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此次音乐会的场务方面做得还不够,给录音录像工作和现场很多观众的体验感留下了不少遗憾。观众席频繁发出噪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第一首曲目《幻想曲和赋格》演奏过程中,有发出来源不明的、持久的、“渐强”的高频电流声,以及一阵小孩的哭闹声,其哭声之穿透力,全场可闻,这对演奏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且不说分散了演奏者的注意力,演奏质量极有可能大打折扣,有些有性格有脾气的演奏家甚至可能直接拂袖罢演。王思颖有没有受影响,或者受到了多大的影响,我不好揣测,但细听之下,她的演奏细腻动人,效果丝毫不打折扣,依然沉浸在自己的音乐王国中,耳边聒噪选择性过滤,世间喧嚣与她无关,依然不遗余力地为观众带来最好的听觉盛宴,可见其职业素养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