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健康成功的孩子,从做一个幸福妈妈开始——厚德明心发布《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
近日,一句“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在全网刷屏,出自清华学子庞众望在“魅力之光”清华大学核科普暨君品对话论坛上的发言。我们欣喜地发现,曾经的那个寒门状元在网友们的见证下长大了——谁能想到,这个阳光自信的大男孩,来自一个家徒四壁的特殊家庭:爸爸患有精神疾病,妈妈因重度残疾常年卧床。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妈妈用乐观和坚韧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如今庞众望已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研究生,不变的是依然落落大方、明亮爱笑的少年模样。
庞众望说自己“爱笑”是受妈妈遗传,“我妈妈经常说人要往前看,因为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这句朴素的话语中藏着中国妈妈的育儿智慧。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与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中国妈妈幸福力》调研。这项于2025年母亲节正式启动、5月15日联合国国际家庭日首次发布的报告,标志着我国首个针对妈妈群体幸福力的系统性社会研究正式启动。本次调研数据揭示了一个温暖真相:像庞妈妈这样以积极情绪面对生活的妈妈,其子女在应对挑战时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有一个幸福的好妈妈,是让孩子勇敢面对生活并向阳成长的最大底气。
作为国内首个系统关注母职幸福力的开创者,厚德明心将持续深耕妈妈幸福力研究,建立长效追踪机制,每年发布权威报告,并通过“调研-干预-评估”模式持续输出科学解决方案。这项长期计划源于我们深刻的认知:妈妈群体的幸福感建设,不仅关乎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稳定性,更是国家人口素质与文明进程的重要基石。让我们以庞众望母子的故事为起点,见证幸福力的代际传承——那是一个妈妈给孩子最珍贵的人生铠甲,更是滋养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一、从奉献到生长:当代妈妈的幸福觉醒之路
厚德明心《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显示:61.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在“您心目中对于幸福妈妈的定义是什么”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反馈呈现显著共性特征。词频分析显示,“孩子听话”“有自己的…”“家庭和睦”“情绪稳定”及“孩子健康”构成当代妈妈对幸福认知的核心高频词汇。这些词汇背后,是一个个妈妈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对自由自主的向往。
然而现实中的幸福并非总是完满:约41.41%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感,72.67%的妈妈独自承担着家务与育儿的重担,即使在经济共同承担的家庭中,仍有超过一半的妈妈深陷子女教育的焦虑漩涡。与此同时,妈妈们内心对于个人发展存在着强烈诉求,46.76%的受访者将自我成长列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但日均仅0.5-2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让这份需求成为奢侈。这组对照数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母职范式与现代平等理念的剧烈碰撞——我们追求家庭幸福,却常常以牺牲妈妈的自我为代价。这种撕裂感,让许多妈妈在深夜孩子入睡后,望着窗外的月光出神。她们不仅是妈妈,也曾是怀揣梦想的个体。也正是这些未被看见的情绪劳动,让“为母则刚”逐渐异化为沉重的道德枷锁。“我们误解了刚强的本质,”对此,厚德明心创始人、总裁倪子君指出,“真正的坚韧不是压抑情绪、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在接纳脆弱中重建幸福的能力。”
【注:上图为家务劳动主要承担着比例;下图为妈妈休闲时间统计。】
也许只有当妈妈们能够在付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那份从容才会真正滋养整个家庭。这种平衡的实现,从来不是妈妈个体的孤军奋战,更需要整个家庭系统的理解与支持。当妈妈能够在爱与自我之间从容起舞,孩子也将学会如何平衡付出与成长。如此,幸福便在代际之间生生不息。
二、从数据到行动:构建妈妈幸福力的黄金三角
那么,如何让这份觉醒落地?厚德明心《妈妈幸福力报告》给出了三个关键支点。
首先:家庭的温度,藏在彼此陪伴的时光里。数据显示,家庭陪伴是妈妈们最主要幸福来源,64.69%的妈妈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重要源泉。那些自评“非常幸福”的妈妈们,更是有77.38%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最核心因素。当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当天的趣事;当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慢慢探索世界的每一个新奇发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恰恰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正是这些温暖的相处时光,构筑了家庭幸福的坚实基石。
研究发现,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用心的程度。一个专注的眼神,一次用心的倾听,一场全家参与的游戏,都能让平凡的日常升华为珍贵的幸福记忆。正如一位受访者妈妈的留言,“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就藏在每天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中。”
其次:共同承担,是解锁幸福的关键密码。在调研中,当被问及“您最喜欢丈夫表达的支持类型与话语”,妈妈们最渴望听到的不仅仅是安慰,而是和爸爸共同承担和解决困难。有54.05%的妈妈选择“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46.51%选择“这件事我处理好了”,45.89%选择“不管怎样,我都支持你”……这种并肩作战的温暖,在幸福感较高的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而“嗯,哦,随便你”“这又不关我的事”“这点事都做不好”则成为妈妈最反感爸爸说的话,且低幸福感群体对此类冷暴力及推责的抵触情绪更强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常幸福”群体中爸爸参与家务比例达42.99%,远远超过“非常不幸福”群体中爸爸参与家务比例的22.22%。这些数字无声地诉说着:当养育责任不再只是妈妈的重担,幸福自会悄然生长。
最后:心灵的对话,是幸福最温柔的注脚。超过半数的妈妈将“日常分享”、“信任交流”和“情感表达”列为最重要的情感需求,远高于其他互动方式。当孩子说出“妈妈,我们学校今天发生了一件事”“妈妈,我想和你说说心里话”“妈妈,我爱你”的时候,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妈妈的心田。调研显示,能够与家人保持开放沟通的妈妈,其幸福感指数远超其他家庭。且在不同子女数量的家庭中,妈妈对深度沟通的渴求始终如一。这些真挚的对话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们可能发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临睡前的床头,或是一通突如其来的视频电话。正是这些流动在生活缝隙中的心灵交流,编织成最温暖的情感纽带,让妈妈们感受到被需要、被理解的幸福。
彼此陪伴、共同承担、心灵对话,这三个维度如同稳固的黄金三角,共同支撑起家庭的幸福空间。此刻,我们仿佛看见无数家庭即将发生温暖的改变:妈妈开始把健身半小时写进家庭日程表,像对待孩子的补习班一样郑重;爸爸主动记下孩子的家长会日期,如同守护一个珍贵的承诺;孩子们学着在妈妈忙碌时递上一杯温水,用小小的举动传递爱的关怀……这些细微的改变,正在重写“幸福妈妈”乃至“幸福家庭”的定义。当那些为孩子掖被角的手,也开始为自己翻开书页;叮嘱家人添衣的话语里,也多了几分对自己的体贴,我们就看到了幸福最美好的模样——妈妈找回自己的完整,家庭的幸福真正地生根。
三、从认知到实践:献给妈妈们的幸福必修课
我们或许该放下那些千篇一律的“伟大母亲”赞歌,用心看见妈妈们未被言说的真实渴望。基于本次报告成果,厚德明心幸福科学院特别准备了一份“幸福妈妈指南”,用五个简单可行的练习,帮助妈妈们在平凡生活中重获幸福的能力。
1、试着说出“需要”。这是每位妈妈与生俱来、却被“伟大”标签长久遮蔽的基本权利。让我们从最朴素的练习开始:当疲惫袭来时,轻轻摘下“为母则刚”的沉重冠冕,说出那句藏在心底的那句“我需要”——我需要片刻的安静、我需要一个拥抱、我需要你的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表达,正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2、用镜头“看见”妈妈。不妨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妈妈整理书包时弯曲的脊背,记住全家喜好的细心,深夜独自收拾厨房的身影……当这些平凡的付出被镜头定格,我们才真正读懂所谓母爱,就藏在这些无人喝彩的重复里。
3、用“妈妈我看见您…”开启对话。家庭成员围坐一起,描述被忽视的细节:“妈妈我看见您把我最爱的水果塞进书包里”“妈妈我看见您每天第一个起床热牛奶”“妈妈我看见您默默收好我乱扔的袜子”……当这些细碎的付出被一一诉说,那些习以为常的爱终将在倾听中绽放光芒。
4、留出“妈妈不服务”时间。每周划出专属的三小时,让她不必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就只是她自己。或读一本搁置已久的书,或静静看一场日落,或只是静静地听风路过树梢的声音……让微小确幸编织成妈妈们最真实的幸福底色。
5、让改变从此刻开始。关注“倪子君讲幸福”视频号,留言“幸福妈妈”即可获取特别准备的温情礼包:包含完整版《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以及幸福妈妈积极成长体系课程礼券。您还可以收看视频和参与直播互动,在评论区留下您对“幸福妈妈”的理解与感悟,就让此刻成为家人之间心灵对话的新起点。
四、从个体到社会:重构母职幸福力的时代命题
《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时代课题:传统母职定义正经历现代性重构。回顾报告数据,当46.76%的妈妈将“自我成长”列为幸福核心需求,却因日均不足2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而难以实现时;当72.67%的妈妈独自扛起育儿与家务重担,却仍被“为母则刚”的标签束缚时,我们不得不正视,社会对妈妈角色的期待已与当代女性的真实需求发生断裂。这种断裂,正是厚德明心通过科学调研首次系统性提出的“母职幸福力鸿沟”:一方面,个体妈妈在家庭内部的情绪劳动与自我牺牲被长期低估;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结构性缺口,托育服务、心理疏导、职业培训等制度性供给不足,与妈妈群体对“家庭-社会支持双循环体系”的期待形成强烈张力。
这些发现为构建妈妈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关键路标。唯有在家庭责任重构、社会支持强化、个体价值实现三个维度建立协同机制,方能破解这一时代命题。正如报告所示,幸福力高的家庭中,爸爸家务参与率高达42.99%,是低幸福感家庭的近两倍;而能够获得社区托育或心理咨询服务的妈妈,其情绪稳定性显著提升。这些数据印证了:妈妈的幸福绝非个人课题,而是需要家庭、社会、制度共同托举的系统工程。
基于这一洞察,厚德明心率先提出“幸福妈妈支持生态”的实践框架。①在家庭层面:通过“幸福妈妈指南”推动责任共担,将“共同承担”纳入家庭契约;②在社会层面:联合社区与企业开发“妈妈赋能支持计划”,填补社会支持缺口;③在个体层面: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打造“幸福妈妈积极成长体系”课程,帮助妈妈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实现自我增值。这一生态的构建,正是厚德明心的长期愿景——让每位妈妈的幸福力,成为推动家庭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隐形杠杆。当妈妈们不再因完美人设而疲惫,当社会开始为母职提供制度性支撑,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温暖的真相:妈妈的幸福,是一切幸福的起点。
此刻,改变正在发生。持续关注厚德明心“幸福妈妈支持生态”计划,即可参与这场由数据驱动的社会实验。您的一份关注,或许就是撬动“母职幸福力鸿沟”的第一根杠杆,因为我们都相信,一个懂得珍视妈妈的社会,终将养育出更健康的下一代。而这份健康最终将回馈社会,推动形成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实现家庭幸福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