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合科技控制权变更背后:教育装备行业格局生变?

慧聪教育网 2025-06-12 13:40 来源:慧聪教育网作者:常丽圆

【慧聪教育网】6月10日晚间,鸿合科技(002955)一纸公告引发行业震动:公司25%股份被合肥瑞丞基金收购,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主状态”。这一动作看似是资本市场的常规操作,但结合教育装备行业近三年的深度调整背景,其背后折射出的信号值得深挖。作为深耕行业十年的观察者,笔者认为,此次事件或将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分水岭。 

 一、交易核心:从“创始人主导”到“资本+产业”协同 

根据公告,合肥瑞丞基金以2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原实控人XING XIUQING、邢正彻底退出,且张树江主动放弃7.55%表决权。这种设计绝非偶然,而是典型的“资本主导+管理层过渡”模式。

鸿合科技1.jpg

值得关注的三大细节: 

1. 合肥瑞丞的“产业基因”:该基金背靠合肥国资,而合肥近年已布局京东方、蔚来等产业链,此次入股鸿合或是看中其智能显示硬件与教育场景的融合能力; 

2. 无实控人架构:既避免“野蛮人”标签,又为后续引入战略投资者留足空间; 

3. 原管理层承诺不谋求控制权:暗示业务团队或保留经营权,资本方更关注长期价值。 

 二、行业视角:教育装备正经历“去泡沫化”重构 

鸿合科技作为国内交互智能平板市占率第二的企业(2023年奥维云网数据),其股权变动映射出行业三大趋势: 

1. 从“政策驱动”到“刚需驱动” 

过去十年,教育信息化1.0依赖“三通两平台”政策红利,但2021年“双减”后,装备采购明显转向实效性需求。鸿合2023年报显示,其课后服务业务同比增长47%,印证了从硬件供应商向服务商的转型。 

2. 资本更青睐“技术+场景”双壁垒企业 

瑞丞基金在公告中特别提及“认可主营业务价值”,而鸿合近年布局的AI录播系统、近视防控照明等创新产品,恰好契合《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精准化教学”方向。 

3. 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参考海外经验,教育装备最终将形成3-5家巨头。此次国资背景资本入场,可能推动鸿合与希沃、长虹等对手的竞合关系重塑。 

 三、深层动因:教育信息化2.0的“卡位战” 

笔者认为,此次交易本质上是产业资本对以下赛道的押注: 

• 智慧教室的千亿级改造需求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5年全国智慧教室渗透率需达60%,而目前不足30%。鸿合在高校智慧教室市占率约18%(2023年财报),具备先发优势。 

• 教育AI的落地窗口期 

鸿合2023年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的“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已在北京多所试点校应用。此类技术需硬件载体,恰是传统教育企业的护城河。 

• 职业教育的设备升级红利 

新版《职业教育法》要求实训设备与产业标准同步,鸿合旗下“鸿合爱课堂”已覆盖全国200余所职业院校。 

 四、风险警示:新旧势力博弈的三大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但控制权变更后的鸿合仍需直面: 

1. 研发投入的平衡难题 

2023年其研发费用率仅4.2%,低于行业龙头,资本方能否容忍长期投入? 

2. 渠道冲突风险 

原经销商体系与国资背景可能带来的政企采购模式如何协同? 

3. 跨界竞争加剧 

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已推出教育智能硬件,鸿合需尽快建立生态壁垒。 

 五、主编点评:行业变革期的生存法则 

从教装主编的视角看,此次事件给行业带来三重启示: 

对厂商而言: 

• 单纯依赖政府采购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构建“硬件+数据+服务”的闭环; 

• 区域型中小企业或面临被收购整合命运。

对渠道商而言: 

• 需转型为解决方案服务商,例如鸿合正在推广的“1(设备)+N(应用)”模式; 

• 关注职业教育和课后服务市场的新增量。 

对资本方而言: 

• 教育装备行业投资周期长,需匹配产业资本耐心; 

• 技术并购(如AR/VR、脑机接口)将成为下一热点。 

结语 

鸿合科技的“易主”,恰如教育装备行业转型的缩影:当资本褪去浮躁,当企业回归价值,真正的创新才会浮出水面。在这个洗牌的关键节点,唯有坚守教育本质、拥抱技术变革的参与者,才能穿越周期,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