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当“推普”遇见法治,在雪域高原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在青海辽阔的高原腹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同清泉,滋养着沟通的土壤;法治精神则如磐石,奠定着发展的根基。近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推普润心田 法治护家园”志愿服务队,怀揣青春热忱,跨越千里奔赴青海省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在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中,将推普与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探索出一条语言与法治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
一、红色铸魂:在历史回响中传承法治薪火
服务队的首站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队员们化身“红色法治传音人”,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向红领巾们深情讲述革命先辈在长征途中用纪律诠释法治初心的故事。“当年红军战士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块银元的故事就是人民法治最早的实践……”当8岁的藏族男孩扎西用略显生涩却坚定的普通话复述这段历史时,红色的火种与法治的信念已在幼小的心灵中悄然交融。在共和县“四地馆”,团队创新打造的“革命遗址+法治教育+语言赋能”三维课堂,通过沉浸式情景剧,让当地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锤炼普通话表达能力,更深刻体悟“人民至上”的法治精神传承。
二、法音共筑:法治护航高原产业腾飞
在海南州四地产业孵化体验基地展馆内,成员们化身“法治带货主播”。面向镜头举起本地牦牛肉干:“家人们认准‘共’字号品牌标识,这是《商标法》授予的品质勋章!” 直播中巧妙植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包规定、《食品安全法》SC编码知识,通过“普法于销,推普于播”新模式,让法律知识随着直播间的点赞飞入寻常牧户家。
团队深入共和县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在这片蓝色海洋中探索“光伏+生态”发展模式的法律需求。学生志愿者现场开设法律服务站,为牧民解读草场租赁条款、生态补偿政策;手把手协助修订光伏设备维护协议;发放藏汉双语《农牧民法律风险指南》,用专业学识守护绿水青山下的产业振兴。
三、法治惠民: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服务队深入海南州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法治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典型案例研讨等互动课程,重点聚焦《中华人们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核心要义,并针对校园安全、预防性侵、网络安全等关键议题进行专项解析,团队成员系统掌握未成年人自护技能与犯罪预防法律知识,为精准化普法宣传夯实专业基础,切实筑牢青少年法治教育防线。
在共和县政和社区,推普课堂传来阵阵童声与欢笑。6岁的藏族男孩索南平措高举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简易读本,用努力练习的普通话大声朗读:“老师!我会说‘我的身体我做主’了!” 服务队精心设计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歌谣”、“校园安全对对碰”情景剧等趣味活动,让20多名少数民族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知识,普通话成为他们连接更广阔世界的钥匙。
四、文化交融:让法治绽放民族之花
在唐卡非遗工坊,服务队成员正与藏族艺人共同创作《民法典》主题唐卡。将“合同订立”“婚姻家庭”等法律知识融入传统纹样,一幅幅兼具艺术性与普法功能的作品令人赞叹。“用我们的画笔描绘法治,这是最有意义的传承。”共和县唐卡研发中心格日老师说。
夜幕降临,团队改编的“法治锅庄舞”在香巴拉广场上演。当《宪法》条款遇上藏族民歌曲调,当法律条文化为舞蹈动作,群众自发加入这场法治文化盛宴。年过六旬的藏族阿妈卓嘎笑着说:“跳着舞就把法律记住了,孩子们真有办法!”
从红色纪念馆的深情讲述到光伏产业园的精准普法,从社区课堂的稚嫩童声到非遗工坊的匠心融合,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用脚步丈量青海大地。7天里,他们开展普法活动23场,惠及群众1500余人,建立1个长效实践基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语言是沟通的纽带,法治是稳定的基石。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普通话遇上法治教育,当青春热血融入国家战略,就能在雪域高原浇灌出最美的民族团结之花。这场关于法治与语言的接力,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