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沿黄调研探索建筑与生态融合新路径

慧聪教育网 2025-08-30 15:23 来源:互联网

2025年7月11日至20日,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 筑梦黄河’实践团的20余名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学生,赴山东省淄博、济宁、东营、济南四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聚焦再生混凝土技术应用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探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协同发展路径,以专业实践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启程:奔赴一线,躬身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启动前,系统筹备已悄然展开。技术组聚焦再生混凝土技术路径,形成专项方案。调研组围绕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设计问卷,强化问题导向。外联组完成对4地市12个调研点的对接,打通落地链条。逾万字的策划书承载着前期的思考与规划。6月26日学院动员会上,“将论文写在黄河岸边”的嘱托进一步凝聚共识。7月11日,实践正式启程。首站走进校内中建八局项目工地,观摩住宅样板间,探察绿色施工与安全管理体系,与项目负责人交流再生材料的应用现状、技术瓶颈与人才需求,开启黄河流域建筑固废资源化的实地探索。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沿黄调研探索建筑与生态融合新路径

图为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在中建八局向项目负责人提问。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团员尹笑晗 王泓博/摄

生态寻路:在湿地与社区间架起 “绿色桥梁”

黄河生态保护的成效,藏在湿地的绿意里,也写在居民的日常里。7月13日,实践团走进高青天鹅湖省级湿地公园,踏绿觅踪,问计生态。通过参观园区、访谈公园工作人员,并向村民发放问卷,了解湿地生态保护措施及成效。调研聚焦生态环境变化与居民生活关联,收集黄河生态治理一手民意资料,在湿地生态与民生关联间探寻答案,逐渐勾勒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联动图景。

7月14日,实践团赴济南长清区开展调研。上午参访城投排水集团工地,研习先进排水系统的设计理念与施工工艺;下午分组行动,一组办理调研手续,另一组深入马山会客厅周边安置社区,走访搬迁居民与商户,倾听生活变迁的点滴故事,体察其对建筑垃圾处置的认知,感知城市更新背后人文温度。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沿黄调研探索建筑与生态融合新路径

图为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与社区居民交流。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团员尹笑晗 王泓博/摄

文脉传承:从治黄历史到红色使命的精神接力

黄河的保护,既要守护生态之美,更要传承文化之魂。7月16日,实践团走进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委员会党校,通过与李鹊镇委员会党校委员长深入访谈,了解当地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环保宣传等方面的治理举措与成效,真切感受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次日,实践团的脚步延伸至历史与红色文化维度。在东营市新户镇了解当地生态保护成效后,下午前往河口区档案馆,在校友刘局长带领下查阅黄河历史档案,学习河道变迁与治黄技术演进;随后采访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科员卢梦雨,聆听黄河口地区革命斗争中的红色故事,感悟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在历史档案与红色讲述中,串联生态与文化传承脉络。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沿黄调研探索建筑与生态融合新路径

图为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与校友刘局长交流。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团员尹笑晗 王泓博/摄

科技赋能:企业车间里的绿色转型实践

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7月18日,实践团赴济宁市汶上县开展企业调研。上午走进巨恒建材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以工业固废为骨料的环保建材创新工艺,实地观摩生产线运行;下午转赴正和建材有限公司实验室,在工程师讲解下近距离观察自修复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真切触摸建筑产业绿色转型的科技脉搏。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沿黄调研探索建筑与生态融合新路径

图为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在正和建材有限公司合影。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团员尹笑晗 王泓博/摄

知行合一:十日行走,一程成长

十天行程,1200公里,300组数据——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学子对黄河生态保护的一次躬身实践。从湿地河畔到工厂车间,实践团将课堂搬进现实,在泥土与混凝土之间读懂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总结会上,实践团团长表示“未来,我们将带着实践成果回到课堂,让专业学习更贴近国家需求,用青春力量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山东理工大学砼心聚力筑梦黄河实践团 李净宸)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