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江苏师范大学学子的推普之旅

慧聪教育网 2025-09-06 15:26 来源:互联网

当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的学生踏入泰州乡村,浓重的方言成为他们与村民交流的第一道门槛。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融入的方式。队员小李回忆:“一位大爷热情地招呼我们,可他说的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能尴尬地笑着。但大爷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耐心地放慢语速,配合着手势,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普通话在这里生根发芽。”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大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保护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将普通话与当地的非遗文化——泰州刻纸相结合,组织村民和孩子们围绕“农耕”“水乡”等主题,用普通话讲述刻纸背后的故事,再把故事创作成刻纸作品。

江苏师范大学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学生们用汗水和智慧,在泰州乡间种下了普通话的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已生根发芽。他们的推普行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语言能力,更促进了乡村与外界的交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相信普通话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连接起乡村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一. 文化深探:解码泰州脉络

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江苏师范大学学子的推普之旅

师大中俄学子青韵传声小组一到北马社区,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简单的开场刚落,“童语新声堂”的活动便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小组成员开启了“童语新声堂”的演讲活动。

小组成员先是由泰州方言引出主题,阐述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然后讲述了普通话使用范围之广,以及使用普通话的好处。现场的每个孩子都听得十分认真,并时不时点点头。在这之后,现场又设置了提问环节,通过猜美食的活动来借此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整个活动室里,孩子们积极踊跃发言,他们脆生生的问答像刚剥开的橘子瓣,带着清甜的劲儿在空气里蹦跳,时不时混着几声被逗乐的咯咯笑,把闷热的午后都泡得软乎乎的。活动尾声,成员们给每个孩子递上奖品和礼物,现场气氛十分欢快。

二、乡音观察:聚焦幼老群体

田埂上的晨露还未干透,李奶奶已坐在晒谷场的石凳上,用带着乡音却清晰的普通话说:“后生仔,来尝尝俺家新摘的脆桃。”这是我们在乡间走访时遇见的动人一幕——那些曾被认为“只懂方言”的老人与孩子,正用普通话编织着城乡沟通的纽带,让语言的魅力在田埂间静静流淌。而68岁的张爷爷,年轻时只会说当地方言,连镇上的医生问诊都要靠村干部翻译。如今他跟着村里的“普通话夜校”学了两年,不仅能自己去镇卫生院取药,还会用智能手机给城里的孙子发语音:“家里的玉米熟了,等你放假回来吃。”简单的话语里,藏着跨越代际的牵挂,更藏着老人拥抱世界的勇气。

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江苏师范大学学子的推普之旅

“以前卖菜,跟外地客商比划半天说不清楚价格,现在用普通话说‘五块钱三斤’,利索着呢!”村口卖菜的陈奶奶笑着拧开保温杯,杯身上“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字样被摩挲得发亮。她的普通话里仍带着泥土的芬芳,却让蔬菜摊前的交易少了隔阂,多了几分热络。在村卫生室,村医小王记录着就诊信息:“刘大爷,您今天的血压是130/80,记得按时吃降压药。”刘大爷点点头,用普通话回道:“晓得了,谢谢你啊小王医生。”曾经因方言导致的用药误解少了,医患间的信任感在清晰的沟通里慢慢变浓。夕阳西下时,我们路过村头的文化墙,上面“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的标语被晚霞染成暖金色。墙下,几位老人正用普通话交流着种粮补贴政策,不远处的孩子们在朗诵课本里的诗句。此刻的乡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最动人的语言——那是老弱群体用真诚与努力,让普通话扎根土地,开出了沟通之花、理解之花、希望之花。

或许他们的发音不够标准,语调不够流畅,但每一个字里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连接世界的渴望。这,正是普通话最本真的魅力:它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标准”,而是让每个角落的人都能被听见、被理解的温暖桥梁。

三.青春赋能:志愿力量集结

走访来到第三站卢庄村,我们采访了芦苇村村支书华书记,华书记在推广本村的普通话过程中曾进行过扫盲,让年龄大的老人识字学习普通话,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来推广普通话,村支部的年轻人用普通话跟老百姓交流,根据本村的具体情况,主要针对50岁以上的人群推广普通话。随后,我们进行以“银铃畅言生流岁月”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台下是以老年人为主,演讲人通过举了一个普通话和泰州话的例子来呼吁大家多学习普通话,为姜堰未来的美好发展助力!我们采访了一位爷爷,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爷爷已经70多岁了,虽然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他日常中仍能坚持说普通话,他之前曾参加过村里的扫盲活动,通过识字看新闻,一点一点纠正自己的发音,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推广普通话,正要有像爷爷这样的老年人不断的学习,我们坚信,在推广普通话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宽!

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江苏师范大学学子的推普之旅

四.精准服务:定制语润课堂

走访的第四站,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泰州东北角的小杨村,作为一个5A级的农业旅游景区,这里风景如画,一年四季舒适的气候也使得游客随之向往,这里的簖蟹更是出名,有不少的外地游客都慕名前来。但毕竟小杨村是姜堰区三水街道的下辖村,村里老人孩子居多,更偏向于说比较地道的泰州话,这种情况就使得村里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了促进乡村振兴,为了让小杨村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团队来到小杨村普及普通话,用更加简单易懂的方式去帮助当地人了解普通话,使用普通话,让交流变得更简单,让小杨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江苏师范大学学子的推普之旅

团队成员:杨乐文 高翔宇 邹嘉轩 艾家麒 王晓 王心怡 肖思彤 吕品榕

通讯员:王晓 王心怡 肖思彤 吕品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