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心灵译码者”的非凡发愿: 用64把钥匙唤醒千万孩子的自信之美
“曹老师,这是我们孩子最近拍的三张照片,您看看?”
长沙雨花区的一间工作室里,一位母亲将手机递给曹世保。屏幕上,是女儿小婷的三张正面照:一张标准的微笑证件照,一张学校活动中的抓拍,还有一张在家里的自拍。乍看之下,只是一个女孩寻常的影像记录。
曹世保的目光却停留了很久。他放大细节,比较着三张照片中几乎一致的眉眼之间那些难以言说的差异。“你看,她的笑容主要在嘴角,眼轮匝肌并没有充分参与。这种不彻底的微笑,往往意味着一种礼貌的疏离或内在的疲惫。”他对身旁的母亲说。这句基于照片的洞察,成为了解开10岁小婷“厌学”之谜的第一个线头。
这位来自湖南益阳的教育咨询师,独创了一套“三张头像识人法”以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世保64型MBTI”人格测试法。从19岁第一次读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到遍阅荣格、鲍姆林德、马斯洛、肯-威尔伯、保罗·艾克曼的心理学名著,曹世保40多年的心理学研习与实践,最终沉淀为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独特洞察力。

曹世保著作。(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世保64型MBTI”,一种全新的性格测试体系
曹世保对心理学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诗歌的狂飙。当同龄人沉醉于文字的推敲时,他却独辟蹊径,试图在心理学中为诗歌寻找一根更坚韧的骨骼。首次捧读《梦的解析》,他便被弗洛伊德的理论击中——“梦是无意识欲望的伪装满足”。这一发现令他豁然开朗:原来文学中奔涌的隐喻与象征,并非修辞技巧,而是深潜于人类心底的通用密码。心理学,成了他了解读人性文本的秘密花园。
然而,诗歌难抵生计。在现实的迫压与友人的劝诫下,他搁下了诗笔,却未曾放下对心灵世界的探索。恰恰相反,心理学在他手中从文学的侧翼,不自觉转变为人生的主业。当他进入教育培训领域,与一个个鲜活的孩子直面时,心理学的素养赋予了他透视人心的洞察力。那时他才真正明白,“与孩子打交道,心理学不是点缀,是地基。”在沟通中获得的职业成就,点燃了他全新的人生方向——此生要用心理学的烛火,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进入新世纪,曹世保的探索聚焦于人格研究这一心理学主干。在系统比较了各类流行性格测评体系后,他常感遗憾:许多测试结果飘忽不定,难以作为人生规划的可靠坐标。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与验证,他最终独创了“世保64型MBTI”性格体系。
这一体系并非对传统MBTI的简单扩充,而是一次结构性的深化。它将性格划分为64种精微类型,并创新性地提出“三层人格”理论:主导人格(先天气质)、次级人格(源于异性父母)、抗压人格(源于同性父母)。这一模型,不仅描绘了人在常态下的行为地图,更照亮了其在安全与压力情境下的心理变化轨迹,宛如一幅动态的、带有家族传承印记的性格基因组谱。
“许多受测者会惊讶,‘我的性格竟是这样?’”曹世保形容那种感觉,如同唤醒一个沉睡的“自我”。“一旦被唤醒,你将看见生命中另一种成长的可能。”
正是这把精准的性格钥匙,让曹世保得以撬动教育的核心困境。他不再试图用统一模型去塑造孩子,而是转向优化父母的认知图式,真正做到“因型施教”“顺天性而育”。其目标清晰而有力:重塑和谐的亲子关系,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最终让孩子在提升成绩的同时,更能健康、自在地,成为他们本该成为的人。

曹世保在长沙市一中新华都中学培训。(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一场“因性格而教”的教育奇迹
“我好像不怕数学了!”活动后,一位曾对公式充满恐惧的女孩兴奋地分享,“在新朋友和教练的引导下,那些冰冷的符号竟然活了起来,学习真的可以这么有趣!”
“站在讲台上,我不再发抖。谢谢肖教练,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光芒。”另一个孩子的感言,道出了从胆怯到自信的蜕变。
在湖南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科研基地学术带头人曹世保开展的“性格教学”心理辅导活动中,这样的改变并非个例。越来越多来自长沙名校的初中生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是被唤醒的学习内驱力与蓬勃生长的自信心。
麓山国际小学的小婷,曾是家长眼中的“头疼娃”。三年级后,厌学情绪明显:数学计算粗心,语文字词默写常错,作业严重拖拉,妈妈一催促就发脾气……成绩直线下滑,家庭氛围紧张,妈妈焦虑万分。
妈妈心事重重地找到曹世保的工作室。在与小婷妈妈深入沟通后,曹世保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并非小婷“不想学”,而是她“不能学”——传统的压制方法与她活泼、强势的性格格格不入,导致强烈的对抗情绪。
曹世保带着教练,为小婷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
针对爱表达的特点:通过“趣味字词游戏”等方式,先倾听她的想法,让她在玩中学,掌握主导感。
拆解学习难关:将任务化为可完成的小目标,让她不断体验“闯关成功”的乐趣,顺势疏导厌学情绪。
改变,悄然发生。
学习态度转变:小婷写字变得认真,作业效率飙升,从耗时数小时到1-2小时内高效完成。
成绩飞跃:两周后学习状态明显改善;一个月后,语文成绩从中下游跃升至全班第四名,数学也从70多分稳定到八九十分。小婷妈妈直呼“神奇!”
这个案例印证了曹世保坚信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曹世保看来,孩子表现出的注意力涣散、拖延对抗、动力缺失,往往是求助信号。“不是孩子不想学,而是他/她暂时‘不能学’。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理解和个性化的引导。”
通过“以教代学”的独特训练模式,曹世保的“性格教学”活动,可以让许多像小婷一样的孩子,重新踏上学习的正向循环之路,找回内在驱动力。
“给我们一个月,还您一个乐学会学的孩子。”——这不仅是承诺,更是被反复验证的教育实践。
2017年7月,中央电视台制片人、主管教育和文化栏目的负责人莫骄受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教科所的专门委托,专程考察曹世保的“性格教学”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的人总是怀揣梦想,不走寻常路,在一些聪明人往往瞧不上眼的边边角角脚踏实地地筑一处耐看的景致。”他鼓励曹世保要努力将“性格教学”普及出去,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长沙市图书馆,曹世保在橘洲讲坛亲子关系讲座。(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三张正面照片,洞见性格
深厚的心理学学术素养,加之线下大量的一对一咨询实践,让曹世保练就了一副洞察人心的“火眼金睛”。他独创的“三张照片识人法”堪称一绝——仅通过观察一个人不同情境下的三张正面照片,便能精准地勾勒出其核心性格特征与潜在的行为模式,为后续的个性化辅导打开第一扇窗。
这一方法的探索始于2021年初。曹世保开始在网络空间尝试用通俗的方式普及性格心理学知识。“最初我活跃在贴吧,后来转向知识社区知乎,最终发现视频号的直观呈现最具冲击力。”曹老师回忆道,“在所有的互动形式中,‘三张照片识人法’无疑最受网民欢迎,因为它直接、神秘,且结果往往令人信服,能瞬间引发大家对性格学的浓厚兴趣。”
这并非玄妙的“相面”,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即“相由心生”的现代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阐释。曹世保解释道,人的面部并非静态的骨骼与皮肤,而是动态的情绪映射区。面部43块肌肉不仅是表情的执行者,更是长期情绪状态的“记录仪”。频繁出现的情绪会形成特定的神经通路和肌肉记忆,最终固化为面部的静态纹路与肌肉走向。例如,乐观开朗者眼角常有的“笑纹”(鱼尾纹),是颧大肌与眼轮匝肌长期协同收缩的印记;而思虑过重或易焦虑者,眉间的“川”字纹则会因皱眉肌的持续紧张而愈发深刻。曹世保强调,“这些由内心情绪长期塑造的面部特征,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判断,形成一个互动的循环。”
那么,在具体的照片分析中,曹世保究竟关注哪些关键维度呢?
第一是稳定的“性格表情”。这超越了瞬间的情绪,指那些长期形成、几乎成为面部背景的肌肉形态。例如,嘴角的自然走向(微微上扬还是下垂)、眉眼的舒展程度、面部线条的柔和与硬朗。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张脸的“基础表情”,反映了个人长期的主导心境是开朗、平和、审慎还是压抑。
第二是转瞬即逝的“微表情”。这是在自然抓拍或交谈间隙中,脸上闪现的极其短暂、不受意识完全控制的表情。微表情是真实情绪的本能泄漏,可能与摆拍时的“主表情”相矛盾。捕捉微表情,有助于洞察被拍摄者可能试图隐藏或未意识到的内在情绪,如一闪而过的紧张、不屑或焦虑。
第三,也是他最看重的,是“眼神”。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绝非虚言。曹世保会细致分析眼神的光亮度、聚焦程度(涣散还是坚定)、与镜头的互动感(是直视、回避还是穿透),以及眼周肌肉的参与度(是否带动整个眼部神情)。眼神能最直接地传递出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内在能量状态、真诚度,以及思维的活跃性。
通过将这三点——稳定的性格基底、真实的情绪泄漏、灵魂的窗口——进行交叉分析,曹世保便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从静态的照片中解读出动态而丰富的性格图谱,为他后续“因材施教”、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初步依据。这套方法,正是其“性格教学”体系精准有效的工具。
这条由诗歌与心理学共同铺就的独特道路,让曹世保的教育实践始终透射着一种人文的温润与科学的力量。他未曾将自己局限于一位解决具体问题的“家教”或“咨询师”,而是致力于成为一名“心灵的译码者”与“成长的导航员”。
在他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部独特而深邃的文本,其行为只是浮于海面的冰山一角。而“世保64型MBTI”体系、精妙的“三张照片识人法”,以及所有活动中的倾听与引导,都是为了解读这部文本的深层密码——那些关于天性、传承、压力与渴望的真相。他工作的核心,并非简单地“塑造”或“修正”,而是“发现”与“唤醒”:发现被分数掩盖的闪光点,唤醒被挫败冻结的内驱力,最终让教育回归其最本真的模样: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把天赋变成天赋,让自性成为自信!
来源:红网 作者:李军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