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化”,职教扶贫更精准

慧聪教育网 2019-02-19 11:5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邵建东

【慧聪教育装备网】精准脱贫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本身就是一种精准扶贫,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高职院校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准聚焦、深化帮扶、多措并举,开辟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路。

当前,职业教育扶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扶贫内容重技能培训,轻产业扶贫。无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失业人群技能补偿教育的非学历型职业教育,还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的学历型职业教育,都侧重于技能实践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投入低,见效快,可以使扶贫对象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技能水平。但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普遍落后,一方面扶贫对象所学技能不一定契合产业发展需求,难以避免“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没有形成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且特色产业和品牌创建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迫在眉睫。

二是扶贫方式重要素供给,轻需求导向。传统粗放式的扶贫是一种“机会—供给”模式的管理逻辑,偏向于单一要素的供给,导致所提供的帮扶缺乏针对性,扶贫成效不明显,个别地方还出现“养懒汉”的怪象;再加上贫困地区帮扶对象观念守旧、积极性主动性弱,甚至出现“扶强难扶弱”的弊病。因此,迫切需要采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变“机会—供给”模式为“需求—供给”模式,综合配套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扶贫的精准度。

三是扶贫队伍水平不高,缺乏制度保障。扶贫队伍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人才保障。由于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偏低和制度保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扶贫队伍的稳定化、专业化和长效化建设。虽然很多贫困地区渴求专业人员指导,但是职业院校“支教”“支农”的参与率不高是不争事实。一方面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准不高,制约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四是扶贫组织统筹不够,缺乏协同机制。协同机制是解决当前精准扶贫深度不够、范围偏窄和内容受限的根本出路。我国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如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因自然历史等因素导致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成因复杂、脱贫任务艰巨。当前,还没有较好地建立区域协同、校校协同、东西协同等帮扶机制,或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职业教育扶贫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的主体身份,跳出技能培训和区域限制,不局限于个体、不局限于农业,通过产业化、项目化、专业化和协同化扶贫,助推精准脱贫,不断探索创新精准扶贫新思路。

首先,要注重产业化扶贫。以教育促产业、以产业助脱贫。产业扶贫是激活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我们不单单要解决贫困人口日常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高职院校应立足专业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挖掘、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和重点扶持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学校+合作社+农户”“学校+产业”等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特种养殖、苗木种植、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和可发展性。

其次,要实施项目化扶贫。一些贫困地区为实现脱贫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纷纷尝试科学化规划、项目化管理和超市化服务的脱贫攻坚新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扶贫方式的转变,统筹各类资源,补齐短板,实施项目化扶贫。一是积极认领扶贫项目,以一个个切实可行的项目为载体,组建专家团队对口援助,帮助农民以项目形式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安排的精准扶贫贷款,促进脱贫需求和帮扶资源的双向配置。二是主动开展创业扶贫项目,充分利用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引导在校教师和学生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相关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紧紧抓住国家对扶贫项目金融支持的契机,合理统筹和应用教育、人社、扶贫、农牧等培训资金,力争将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入高职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化发挥精准扶贫功效。

再其次,要强化专业化扶贫。精准扶贫的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优势,抓住精准扶贫的“生命线”,为贫困地区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智力帮扶。扶智慧、扶知识、扶技术是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扩大高职面向贫困家庭招生比例,健全“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开辟就业帮扶绿色通道,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或提供技术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服务。二是加强科技帮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突出智力帮扶,组织产业联络员、教授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派驻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提供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等科技服务。三是优化培训帮扶。高职院校要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开设民宿服务特色培训项目等,切实提高贫困人员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高职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发线上智慧学习平台,做好信息咨询、在线培育、后续跟踪工作,巩固扶贫效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最后,要完善协同化扶贫。协同化扶贫包括东西部区域间帮扶和贫困地区区域内协同两个层面。一是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的高职院校应采取“对口帮扶”的方式,一方面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立帮扶关系,给予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精准指导,逐步提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把学校资源优势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产业结对帮扶机制。二是推进区域内协同扶贫。高职院校可联合区域内其他职业院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通过承接本土化人才的定向培养和培训项目,培育更多契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缓解人才紧缺和流失的现实矛盾。同时,高职院校要把握住区域发展的共性,尤其是连片特困区的精准扶贫,通过产业扶持、项目推进、技术支持等参与连片开发,形成真正的社会扶贫合力。三是深化校校结对帮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挥优势,采取“对口帮扶”的方式,与贫困地区农村职校建立帮扶关系,在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精准帮扶,逐步提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育更多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