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助推器

慧聪教育网 2019-03-05 15:37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陈鹏

【慧聪教育装备网】日前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此前,我国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在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影响,曾经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实践渐趋式微,使得广大中小学关起门来办学,导致劳动教育的僵化、弱化与虚化,甚至异化为惩戒不良行为的规训手段。尽管近年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方式,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仅靠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无法支撑起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广大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可以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复归、成长与壮大。

职业院校何以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助推器

职业院校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优势,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丰富的现实积累。利用这些优势,职业院校可以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从历史的视角,职业院校拥有天然的劳动教育血脉。在中外教育的发展史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阶级观念引致了教育与实践的逐渐剥离,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科学知识的阵地,进而将动手实践抛向了民间。然而回顾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其正是在与传统的普通学校相制衡中、在民间的劳动实践中得以逐渐壮大。从民间作坊到手工业学徒制,再到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传承劳动技能与劳动精神中逐渐建构着属于自身的教育体系,培养着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传授通识知识和高级专门知识的普通教育相并而行,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彰显着自身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面向最普通的劳动大众,凸显着一线性和服务性、接地气的特点。职业院校起始于劳动实践,传承着劳动精神,服务于劳动一线,充溢着劳动教育的血液,与劳动教育一脉相承,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主战场,因此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助推方面理应具有足够的自信。

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视角,职业院校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我国职业教育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壮大,在规模发展中不断提高着内涵质量,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职业教育内部,职业院校建有先进的实训基地,建筑馆、创业馆、轨道交通体验馆等模拟实训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的场域;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能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专业的指导;生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等课程资源,可以克服中小学劳动教育校外实践的时空矛盾。在职业教育外部,职业院校建有一批紧密合作、协同发展的伙伴关系,既联系着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又沟通着家政、健康、旅游等服务业,这些企业可为中小学生提供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其所具有的实践教育资源都是中小学无法比拟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普通本科高校,这为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更为可能的空间。

职业院校如何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

广大职业院校应承载光荣的历史传统,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送出去战略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推波助澜。

其一,“请进来”,让中小学生在职业院校感受劳动之味。职业院校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只有让广大中小学生深入到校园中才能真切体会到。为此,职业院校应适时适度地向中小学开放实训室,让中小学生在观摩、模拟体验中感受劳动产品的真谛与美好以及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开启职业梦想。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帮助中小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实训资源提供教学服务。由专业课程教师联合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实训设施条件,针对中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开发有梯度的螺旋式职业体验课程,由专业教师带领中小学生在实训室完成劳动过程的训练和劳动产品的制造,中小学教师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借职业教育活动周、招生活动周、寒暑假等时间,向中小学生敞开大门。在此期间,既可以通过优秀校友、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宣传,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文化,也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实训室、大师工作室通过短暂的劳动体验,激发对劳动过程的热爱,萌发对职业理想的憧憬。

其二,“走出去”,让中小学生在自己学校亲近劳动之美。受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不一定都能放到校外开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为广大中小学送“劳”到门。送上门来的“劳”,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劳动课程。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在中小学实训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为中小学生送“课”,指导手工制作、科技创作等实践活动,或者仅通过简单地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形成对劳动过程、劳动要素的初步感知。第二是大国工匠。职业院校要积极发挥劳动教育的媒介作用,邀请其合作大型企业的大国工匠进入中小学校园,为学生们分享职业成长的典型经验,激发学生的崇拜之情。第三是网络资源。职业院校的网络资源不仅要在职业教育内部共享,还应向广大中小学开放,尤其是部分专业入门课程、实训模拟课程资源,让学生们通过了解初步的专业知识和虚拟的生产过程,建构对劳动过程的基础感知。

其三,“送出去”,让中小学生到企业中体验劳动之魅。企业是最真实的劳动场域。广大职业院校应在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发挥“中间人”的角色,撮合中小学与企业的合作,将中小学生适当地送到企业中去参观、锻炼,体验劳动的魅力。一方面,职业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搬到企业,使中小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引导下,边做边学、边学边思、边思边问,真实感受劳动生产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时间,通过专项资助劳动夏令营、冬令营的方式,由职业院校牵头,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参观、科技前沿讲座、励志演讲与匠心分享等活动,感受技能大师的成长历程,分享劳动者的成功经验与社会价值,为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奠定丰实的生涯基础。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源有效供给视角下普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