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资源保障
【慧聪教育网】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已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自2018年以来,相继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更是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地域广,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方向。从这一意义来看,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必走之路。
在一流本科建设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自觉争创一流。这既是趋势与共识,更是使命与担当。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应用型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
着力解决教学资源有效供给
在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实践中,首先必须着力解决教学资源的有效供给。教学资源包含多方位因素,主要指学校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资源、学术资源及实践教学资源等。这些资源是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人财物等核心资源的占有份额和使用效率,不仅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更会直接影响到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本科办学水平,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纵观一些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高校,其关键举措便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到本科教育教学中。
比如,四川大学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仅教室改造这一项基础性工作,就累计投入了两个多亿,这是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无法企及的。不仅如此,受办学基础薄弱、本科办学积淀不够深厚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还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办学资源紧缺的困境。加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实践教学资源的需求量激增,无形中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紧缺的矛盾,直接影响到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建设进展与实施成效。
要破解这一现实难题,一方面,我们呼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倾斜性的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以引导其在分类发展的轨道上争创一流。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应拓展办学思路,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努力“向外”借力发展。
在这方面,四川文理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引领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四圆同心”育人机制为指导,全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研究平台与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从校外吸纳了大量的优质办学资源,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提供了更有力的资源保障。
重视有限办学资源统筹利用
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成效,关键取决于资源的统筹利用与优化配置。经济学的理论表明,资源的自然集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产生高效益,任何资源都必须通过优化配置,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从历史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包括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虽然投入到本科教学中的资源十分充足,但高投入并没有产生高效益,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对资源的统筹利用与优化配置,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不高,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不成正比,形成了隐性的资源浪费。
而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资源天然具有稀缺性,能够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源总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不仅是变相的资源浪费,对一些原本资源非常紧缺的高校来说,更是严重的不公平。
高校办学资源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既有来自各级财政的拨款,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既有学校层面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径争取到的外部资源,也有各二级单位以及一些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式所获得的外部资源。如果来源于不同主体、不同渠道的办学资源不能得到统筹利用与优化配置,资源闲置与资源浪费也就难以避免。因此,为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进程中,各高校应更加重视对有限办学资源的统筹利用与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应采取差异化手段
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没有固定模型,有效做好资源保障与优化配置方能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在具体办学过程中,不同高校由于办学理念、办学基础、办学传统、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有所不同,其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与实践策略也会相应不同。但从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目标任务与实践要求来看,我们认为,在其内部资源配置中,宜倡导合理竞争,采取差异化的配置策略,体现“优胜劣汰”。
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拥有的资源总量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按需配置的程度,如果一味追求“小而全”、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过分强调平均投入、平均用力,势必会分散有限资源,不仅容易形成资源利用的“木桶效应”,还有可能导致重复投入、重复建设,进而形成资源浪费现象。
在资源配置实践中,学校层面既要着眼全局、通盘考虑,切实保障各二级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合理资源需求,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更要突出重点、提升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一些学科专业加大资源投入,支持其尽快培育和形成特色、优势,以资源流向来引导和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特别是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确立的重点建设学科、优先发展学科,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更应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加大资源投入。
但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策略,也容易引发各二级单位或学科专业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甚至因为竞争而盲目争抢有限资源。为避免这种现象,在资源配置及配置后的使用与管理中,一定要强化“共享思维”、遵从“共享逻辑”,坚决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全面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从而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既是从源头上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举措,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如何优化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实际上也是对应用型高校管理者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考验,是促进应用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好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研究”[SC18A024]、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型高校‘四圆同心’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G2018-8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成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