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怎样做到“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慧聪教育网】近年来,为解决“三点半”难题,各地纷纷实施“弹性放学”“校内课后托管”“课后延时服务”等举措。在推进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请看来自中教传媒智库特约观察员的观察和建议——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整合课后服务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把课后服务“超市”办起来。一方面要最大程度挖掘校内资源,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聘用校外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品质。第二,精心设计运转机制,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管理、资料留存、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以周为单位,按服务学生人数、内容、时间、形式等制定服务流程,保证项目多而不乱。第三,运用好经费杠杆,调动各方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要尽力争取政府财政补贴和家长的理解支持,确保经费“收”得来。同时,实行收费听证公示制度,消除潜在的费用纠纷和负面影响,服务费用分配要主动公示,接受监督。第四,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课后服务人员的关系。对学生及家长,要平衡学生课后想“活动”与家长课后要“补课”的矛盾关系。对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特别是校内教师,既要严格管理,规范教学与服务行为,也要为其提供后勤保障,及时足额发放相关补贴、绩效工资等。(智库特约观察员吕建)
开展课后服务要注意给学校和教师纾困
课后服务虽然解决了多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尤其是占用了教师本应用于教研、备课、自修的时间和精力。解决“三点半”难题,并非一定要由学校独自承担,可由地方政府出面,教育部门牵头,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统筹运作,科学安排。通过公共财政帮扶、“谁受益谁出资”等办法,向有资质、信誉好的第三方购买服务,并将服务机构、人员和内容纳入监管范围,明确各方权责。(智库特约观察员孟祥杰)
做好“课后作业服务”也很重要
一些家长对课后服务“不买账”,主要是因为有教师占用课后服务时间讲课,导致学生只能回家完成作业,课业负担不减反增。从学校层面看,一是要做到合理安排服务内容,课后服务时间应主要用于完成作业,教师不得讲授新课,也不得再额外布置作业。二是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分层、分类科学设计作业。三是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严禁超纲、超量布置作业。(智库特约观察员王营)
开展课后服务不能忽视乡村学校
当前,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学生有需求,但学校缺少财力支持,完全靠教师奉献,难以为继。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收费。乡村中小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再负担额外费用。课后服务如果不能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中同步开展,将产生新的教育不均衡。因此,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