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次理事大会圆满闭幕
在建城已逾2200年的四川南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及第七次理事大会于7月31号召开,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东方正龙总经理董良作为常务理事应邀出席会议,全程参与议题及讨论。结合2024-2025年东方正龙公司深入教学一线的收获:不断打磨全新NewClass Hub 4-in-1智能课堂的应用功能和交互体验;持续升级迭代NewClass AI 专业远程同传教室、NewClass AI专业语言实验室、NewClass远程教学系统等系列数智产品;利用技术优势全面适配信创应用的同传、语音室产品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等;与到会嘉宾共同探索,在AI时代聚焦学科关键领域、应用前沿技术驱动外语教育教学体系深度变革与范式转型。
东方正龙热烈祝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次理事大会圆满闭幕!
以下内容转载自“外语电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7月30日—8月3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主办,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和西华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及第七次理事大会在四川南充顺利召开。
常务理事会
本次常务理事会共有五项议程:第一,2024—2025年工作总结及2025—2026年工作计划;第二,秘书长、副秘书长改选;第三,常务理事换届、理事改选;第四,讨论“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跨学科论坛”方案;第五,讨论专委会课题基金草案。
胡加圣理事长代表专委会汇报了年度工作。
根据专委会提名、常务理事会线上表决和线下选举,专委会一致同意提名何静静为秘书长,顾世民、马武林、王华树为副秘书长,高长增补为常务理事,岑海兵、贺春英、王宏俐增补为理事。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仲文明传达了总会关于分会换届工作的管理规定。他对专委会长期以来的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并严格履行监督程序,确认了本次选举结果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王文斌为本次常务理事会作了总结致辞。他首先向新当选的专委会成员表示热烈祝贺,并肯定了专委会在推动外语教育技术创新与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强调,专委会应持续聚焦学科关键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与前沿技术探索,肩负起引领外语教育技术前沿、驱动外语教育教学体系深度变革与范式转型的时代使命。
理事大会开幕式
西华师范大学李明洲校长受邀为大会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及在外语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育人模式革新、教学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他指出,本次大会聚焦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核心议题,深入探讨AI时代外语教育的前沿趋势,深刻把握时代命题。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索AI
时代外语教育的新范式与发展路径,为构建数字共生的外语教育新生态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加圣为本次大会致开幕辞。他强调,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应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外语学科应如何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及学界同仁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期待本次大会能深入探讨外语教育技术的关键命题与未来图景。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从全球格局演变、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时代变革以及新文科建设要求等维度,深刻剖析了数字化时代外语教育面临深层困境的根源。他指出,新文科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根本方向。他希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积极担当,引领外语教育技术革新,为推动国家外语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开幕式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长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以“思想力熏染是外语学科旋转的轴心”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深度解析了当前外语学科面临的多重挑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泛化应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瓶颈、毕业生能力与预期目标的显著落差,以及国内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裁撤等因素,正在对外语学科生态构成深层次冲击。他强调,外语教育亟需颠覆性的思想转变,并系统阐释了“思想力”的多维构成。他认为,在人机协同共生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向内发展,思想力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生产力源泉。
《上海翻译》期刊主编傅敬民教授的报告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研究范式重塑”。他提出,人工智能翻译研究已成为当下翻译研究的核心领域。他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翻译主导翻译实践场域所引发的认知论转型:当人工智能成为翻译实践的主导力量时,对翻译本质的理解、相关问题的界定、解决方案的探索等均将发生深刻嬗变,由此催生关键性学术命题——植根于人工翻译实践的传统翻译研究范式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重塑。他强调,人工智能翻译研究仍需基于翻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四大维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潘鸣威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的外语测试与评价作了发言。他首先深刻剖析了纸笔模式英语考试在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如试题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及交互性不足、语料选编与适应性修改面临挑战、评分环节的效率与精度亟需提升等。其次,他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考前、考中与考后全过程中的赋能机制。他提出,外语测试革新需着力突破传统测试范式,同时保留田野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并在技术深度融合过程中确保人在评价体系中的主导权。
东北师范大学高瑛教授作了题为“数智时代外语专业发展路径再思考”的报告。她精准解析了当前外语专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系统推演了数智时代外语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即依托学科属性,从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应用性、数智性等维度明确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秉持守正创新原则,着力突破工具性语言观的局限,以构建高阶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突破点。此外,她结合东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阐释了该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及其与数智化教学范式变革的协同机制。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的报告题为“智能时代的诚信守望:外语教育场域中AI应⽤的伦理边界探索与治理创新”。他首先从萌芽期、加速期、爆发期系统梳理了GenAI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主流的GenAI工具。其次,他围绕知识权威的崩塌与再定位、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跨界重组、教学模式的超个性化再造等维度,全面阐述了GenAI对教育领域的深层冲击。此外,他从教学模式重构、学科体系重组、评价体系转型等方面,阐释了高等教育应如何进行适应性变革。最后,他剖析了伦理挑战对教育生态、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李颖教授基于研究背景、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系统对比了不同人工智能介入模式对学生演讲稿写作的影响,并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理论框架,结合LIWC与AntConc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度解析。她指出,人机协作的核心矛盾体现为人工智能在提升信息密度的同时抑制了认知深度与文化转译的主体性。她强调,应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修辞策略工具”而非“情感代笔”,应由叙事者主导对经验表征的元认知操控,进而实现跨文化叙事实践中工具理性与人文感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作了题为“数智赋能新形态口译教材建设研究”的报告。他强调,新形态口译教材建设需秉持技能为本、内容为基、实践为要、伦理为界的核心原则,并应具备动态性、针对性、多元性及交互性特征。他建议构建以纸质教材统领全局、基于多模态语料库夯实基础、依托“AI+知识图谱”技术实现知识点的网状关联与自适应学习路径、辅以线上课程及课程论坛形成教学闭环的综合体系,旨在有效解决传统口译教材内容滞后、技能割裂及评估单一等问题,进而推动口译教育范式由知识传递向能力生成的根本转型。
《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社长胡加圣建构性提出了基于iTELL框架的新形态数字教材构建范式,其核心在于推动教材从静态知识载体向兼具“权威知识内核”与“多维交互中枢”属性的智能教育系统转型。该范式依托三维深度重构:在技术维度,依托AI与知识图谱实现内容动态演进;在协同维度,构建“教师—AI—学生—教材”四主体互动网络,通过任务触发个性化学习路径;在价值维度,深度融合育人目标,内嵌思辨元素与跨文化探究任务。以《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范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并为破解AI教育应用困境提供兼具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数字化路径。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张梨,从政策引领、实践路径、教材定位及资源配备等维度,详细介绍了商务印书馆与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她深入剖析了该教材的创新之处,即融合知识图谱构建、智能体技术嵌入、动态作业与任务管理、精细化成绩追踪、模块化题库及AI驱动的多维度学情分析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化、个性化与数据驱动的全新教学生态。
主旨报告由西北师范大学曹进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马武林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顾世民教授、淮北师范大学李书影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主持人
圆桌学术论坛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圆桌学术论坛,湖北民族大学骆贤凤、黄冈师范学院岑海兵、大连海事大学曾罡、长春理工大学张一宁、合肥经济学院陶全胜、安徽理工大学李争、西华师范大学夏延华等院长,聚焦“外语智能教育教学转型问题与对策”这一议题,系统剖析了数智化背景下外语教育所遭遇的前沿挑战与发展困境,并深度阐释了各自院系在推动教学范式革新、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评价机制等方面所提出的应对策略。该环节由中南大学仲文明教授主持。
在期刊选题编读交流会环节,《中国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翻译》《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等期刊的主编就各刊物的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围绕“AI时代的外语科研热点话题与发表”等问题展开了建设性研讨。该环节由《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主持。
数字化赋能外语教师发展行动工作坊
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数字化赋能外语教师发展行动工作坊,旨在促进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教学效能优化。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恒教授基于对国际学术前沿态势的深度把握,系统解构了科研热点所蕴含的动态性、多样性、竞争性与重要性四大核心特征,明确阐述了科研热点识别路径与选题甄选策略,并立足国际期刊主编审稿机制,就投稿规范及学术对话策略提供了兼具学理依据与实践价值的指导,有效助力学者提升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效能。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深入阐释了未来人机协作的三种交互模式,并聚焦提示工程领域,详尽剖析了翻译领域知识库和翻译智能体的实践路径。此外,他通过工具层面的演示,具体展现了如何有效将大语言模型用于翻译实践、教案设计、教材编写等关键环节。他强调,尽管AI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人文价值的坚守始终是核心要义,未来亟需深入探索技术治理框架下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该环节由四川外国语大学马武林教授和洛阳理工学院胡富茂教授主持。
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加圣宣布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机构成员及理事成员名单,并宣读了常务理事会决议,同时向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
本次大会以“外语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系统探讨数智时代外语教育生态的重构逻辑,展望外语教育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的演进前景,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参照。
撰稿:何静静
审核:杜颖方
终审:胡加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