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打造智慧学习空间,用技术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

慧聪教育网 2021-06-06 18:20 来源:慧聪教育网作者:黑白

【慧聪教育网】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总书记曾做出明确的指示: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如今,从中职到高职专科,再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推进,科技创新力量正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中重要作用,比如联想重磅发布的“1+1+1+N”全新高校智慧教育战略,就开辟 共享、共建、共创的高教人才培养新模式。

联想:打造智慧学习空间,用技术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

产教融合面临多重挑战

如今,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

表示,《职教20条》在业界、职业教育圈、行业、企业都受到了很高的关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学办学的基本模式。

据孙文升介绍,在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推动上,国家将遴选50个城市作为国家级的产教融合性城市,第一批25个城市名单已经公布。同时,国家层面还钭进行100个产教融合型行业的认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从城市到行业到企业形成了一贯式的体系,全力推动产教融合的工作。截止到目前,已经遴选出两批国家级示范教育集团,下一步按照国家要求,还要推动200所示范教育集团的计划。按照提质培优的行动计划,2021到2023,我们要培养国家级的示范教育集团500个。这些都是在《职教20条》进展过程中具体的成果。

同时,孙文升也明确指出,产教融合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产教融合需要多方相关利益体的协作,包含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研究机构,以及媒体的大合唱。以1+X为例,产教融合的本意就是把教育和产业进行结合,通过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来推动,主要的落脚点是如何培养人才,即专业目录的升级改造。国家已经发布了新修订的专业目录,各个学校正在按照专业目录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计划。其次,要进一步完成和推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未来的大方向是联动各个企业进行联合的人才培养。比如联想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会派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教学。这个挑战涉及到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

对此,联想中国区政教行业总经理张骁表示:“本次联想发布全新的高校智慧教育战略,将更有机地整合内外资源,为高校提供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教研创新到人才培养合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为客户深度定制,与客户共享、共建、共创,赋能人才培养。”

联想:打造智慧学习空间,用技术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

联想中国区政教行业总经理张骁

联想“1+1+1+N”战略旨在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充分发挥联想“应用+平台+终端”的整合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联想“1+1+1+N”战略,多维度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据介绍,联想的高校和职业教育的1+1+1+N的战略将贯穿到未来联想在高校教育战略业务的推动上。第一个“1”是创新的基础设施环境包括了联想所有以技术应用为主的服务器、储存、网络、甚至高性能计算服务器等。联想的高性能计算在国际top500里面是最强的,北京大学的第一套水冷服务器就是联想提供的。前端的智能终端业务,包含PC、笔记本,平板等。同时,联想还建立了高校直通车品牌,将联想与高校相关的产品,提供给高校老师和专业院校,提供线上线下的直播平台,给客户带来便利的购买方式。

第二个“1”是要建立创新的教学交互平台。智慧学习空间是联想高校智慧教育战略中的要点。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交互的效率和体验的学习平台。其中包含了联想智慧教学中重要的交互的黑板和大屏。另外,整个交互平台还涉及智慧教学平台的软件,包括一些课程对接的接口,个IDV的桌面云以及录播。   

第三个“1”是产教融合模式。作为联想“1+1+1+N”战略下的重要实践,联想国际教育与产业人才研究院正式成立。成熟主要体现在服务器和3C,5G和3C电子的协作,计算力,计算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都有成熟的合作。未来,研究院将通过国内外协同办学、师资互派、定制课程等举措,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培养国际产业人才。

“N”多项专业共建方案,联想的AI大数据、智能制造、VR、5G,整个专业固件领域都会有特别多的案例落地,联想将继续和高校推进专业共建,共同创新人才培养

张骁表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从1.0升级到2.0以后,不管是高校还普教,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校需要的更多的是定制化的甚至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联想“1+1+1+N”战略的具体落地实施需要整体运维实施和一整套链路的服务,相较于之前单独销售硬件或软件,是非常大的变化。联想集中了所有的部门、公司内部的资源、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全面整合在解决方案中,建立了联想针对高校的1+1+1+N的业务战略,帮助学校解决上述的问题。”

可以说,联想的高校战略从整体上涉及到了整个学校,从技术经验架构的搭建到整个学习空间的建设到产教融合的模式的探索以及N多的专业固件的解决方案。

目前,联想已经和众多高校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虚拟现实、5G通信等前沿产业科学领域的专业共建,深化产学融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目前,联想的专业共建方案已在西安电子科大、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落地应用。

联想智慧学习空间,助力职教走出特色之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高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河南省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建设国家级的教学资源库。目前,学校有两个国家级的教学资源库,还有13门国家级的精品课以及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学校的60多个专业的所有的课程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表示,传统教室和前期打造的智慧学习空间,却都不能把花了大量精力建设的教学资源很好的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因此,利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建设的学习空间才是老师、学生都需要的呢?这是摆在李响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响表示:“我们认为课堂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有学生的学、有老师的教。但是我们老师花了很大心血把大量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平台上建立起来以后,老师上课的时候还要用PPT,要拿U盘。我们如何把学生拉回课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催生了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室、传统的学习空间进行改造,打造新型的融入现代教育的教学教法,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平台的智慧学习空间,这是我们的初衷。“

李响指出,很多厂商做的传统智慧教室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适配性。在大趋势、大环境下都要建设智慧教室的时候,这么多新技术的产品,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学习软件,如何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是老师们很头疼的问题。联想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统一的设计,还有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把软件系统、学习资源和硬件智慧大屏、PC、平板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到智慧教室的环境设计,包含教室的色彩搭配、教学心理学等。全面解决了高职院校的问题,即教学资源如何能在新型的现代的智慧学习空间中展现出来,让学生愿意学,老师方便调取。联想把软件、硬件、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做了一个融合,所以我们才会考虑选择联想的产品体系。我们之前的设备可以非常方便地接入到联想的智慧教学空间,同时联想还有云桌面平台,真正实现了老师不需要进到教室的时候拿U盘用PPT讲课。

李响说:“我们的新型智慧教室是符合老师们新的需要的。比如说在课堂上要头脑风暴,要进行答疑,进行课堂的讨论。联想的融合的系统在后端,学生可以在课前先登陆云桌面、云平台,学习这些资源,在网上都可以看这些课程。学生看晚课程后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教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即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时候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通过软硬件的平台实现这些数据的采集。反过来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堂课在什么时间点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个时间点老师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探索教学改革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这样现代化的手段与新型的教育教学的改革结合,可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改变学校教与学的环境,改变学校教与学的方式。”

李响同时表示:“对于我们双高校A档的学校来说,我们要建设符合中国特色、能够推向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样板。智慧学习空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以把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标准输出到国外,成为国际标准。这是我们想和联想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契机,一个点。”

中国未来在整个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才竞争是第一重要的事。对于院校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龙头企业,联想带头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积极成立国际产业研究院,利用自己国际化的资源和自身的技术作为基础去积极推动,和学校共建产业学院,让这个学院能走出去,和国外的教育学院一起合作。

张骁最后表示,联想作为企业,不仅需要国内的人才,也需要国际化的人才,特别是有中国背景,兼具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也呼应了习主席提出的双循环,双循环不仅是产业双循环,还包括人才的双循环。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