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与城里学校“打擂”的乡村学校
【慧聪教育网】这两年,湖南省新邵县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所三县交界的偏远乡村学校跟县城学校打起了“擂台”。
该校不仅教学质量高,全县学业水平考试连续两年获一等奖,超过许多县城学校;在文体活动方面也不比县城学校逊色,先后获县诗词大赛第一名,获县学生综合素养大赛优秀团体奖,连续两年获县篮球赛第一名。
因此,不仅当地学生不流失,今年秋季开学,还有40余名学生从外地回流到了该校。这所学校就是新邵县太芝庙镇中学。近日,记者走进新邵县太芝庙镇中学,探寻现象背后的秘密。
通阻点:规范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我能够认真听讲,不打闹,爱护卫生,但是不够细心……”在太芝庙镇中学168班,李靖锋同学正在进行每日总结。这样的“反思”主题班会,每天都会在太芝庙镇中学的每个班级里开展。
暮省课是太芝庙镇中学加强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一个缩影。校长罗良锋告诉记者,学校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孩子,大部分是隔代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没有得到较好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习惯不良,依赖性强,逆反心理严重。因此,学校经过多方走访,多次外出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的规范化教育之路。
所谓规范化教育,一句话:抓规矩、抓养成。2017年下学期开始,太芝庙镇中学进行规范化改革,通过五大德育阵地(思品课、团队课、升旗仪式、大课间、暮省课),用好一个抓手(《入学教育手册》),做好五大融合(班队会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班队会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升旗仪式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等教育的融合,思政课与习惯养成、文明礼仪等教育的融合,暮省课与习惯养成教育融合),开设了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通过18个养成教育行为规范考评,开创出一套具有太芝庙镇中学特色的学生养成教育课程体系。
每年秋季开学,太芝庙镇中学所有学生不是马上上新课,而是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养成教育,学校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规范,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起良好习惯。
消痛点:提升教师幸福感缓解流失压力
这些年来,太芝庙镇中学教师不仅总体上保持稳定,还有已经进城的教师又转回学校任教的案例。此外,该校近年来培养了30多位公费定向师范生,占全县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五分之一。家长、学生普遍以做老师为荣。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新邵县从教育局到镇政府再到学校,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激励机制,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我们根据距城区的距离等因素,给每位在岗教职工发放700元、500元、3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另外根据农村工作时间每人发放150元到3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对长期坚守乡村的教师,太芝庙镇教育基金会择优每年实行奖励,在教师评职称评先进上,也有政策倾斜。农村学校的住宿条件与教学条件的改善,对乡村教师们也颇有吸引力。”新邵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杰愚介绍。
此外,太芝庙镇中学还为教师打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每个房间里面家具齐全,洗手间配备了热水器,厨房有基本的设施,可拎包入住,感觉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2018年,刚毕业不久的公费师范生陈云霞进入太芝庙镇中学任教,本已准备好吃苦的她,一见面就收到了“一颗糖”,住进了学校的教师周转房。这几年,学校越办越好,让像陈云霞一样的教师,工作热情越来越高涨。
物质基础有保障、政策机制有激励、在学校能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职业幸福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也是太芝庙镇中学老师乐意来、留得住的根本原因。
解难点:深度课改实现乡村学校质的飞跃
在太芝庙镇中学教师办公室墙面上,除了满满的奖牌外,一条写着“抓课堂,抓教研,抓常规,管好最后一名学生”的横幅格外显眼。校长罗良锋表示,养成教育是基础,课改是关键。近年来,太芝庙镇中学倡导“备课新思维”,即备课标、备学情、备目标、备流程、备问题、备学法,通过使用新的备课工具,优化新的备课系统,研发新课型。
为了提高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校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头雁领航”及推门听课活动,从学案设计到课堂流程指导,从互相听课到细节打磨,从开始的青涩不自信到现在的教学组织游刃有余,各学科骨干教师引领一批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也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青年教师陈思思说,课堂“活”了,“闷课”少了,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学生不再打瞌睡。
自课改后,太芝庙镇中学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同桌对学、小组合作,板书展示大胆,回答问题积极。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校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喜爱度和认可度。举办学生生活技能大赛,“小厨师”当众“露一手”;篮球场上,队员们英姿勃发、生龙活虎;羽毛球赛场上,对拉、吊球、救球、扣杀……
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学生数量不减反增,该校成为了新邵县一张闪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