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教育学专业高质量发展

慧聪教育网 2022-01-20 10: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随着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新兴技术赋能人才培养体系变革,是积极应对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专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教育学专业自设置以来,为中国师范教育发展作出突出历史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师范教育自身的重大变革,教育学专业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挑战,人才培养出现明显的短板,专业发展存在“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学人才培养理念固化、学科学术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学与用错位、“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

面对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智能时代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赋能为教育学专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我们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模块化课程、打造全新育人空间、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构建智能化、跨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复合型教育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推动教育学专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证明,推进教育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解决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虚化问题。面向未来的教育学人才培养,应该立足未来教师核心素养,注意吸收学习科学新的研究成果,加强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根据需要每两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将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虚拟仿真实训、学习科学、教育语言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等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学科交叉,加强教育大数据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者认知与情感发展脑机制等一系列前沿问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决策提供支持。

二是强化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解决理论与实践长期疏离问题。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课程模式片面追求学生对学科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导致人才培养学与用错位。我们将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育学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的有效支撑,自主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未来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职业道德素养、课堂教学素养、班级管理素养为主体,信息技术素养、专业发展素养融入具体任务的系统化、开放式、任务式、沉浸式模块化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教育实践场域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域,有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离。

三是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和资源建设全流程中应用。我们开发了集“诊学练测评”五位一体的系统化教学管理系统,随时采集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轨迹的多模态数据,为教师开展循证研究驱动教学改革提供支撑。通过自建、引进、共享等方式汇聚了一批集虚拟仿真实验、精品教学案例库等于一体的多模态学习资源,并依托资源管理网站实现了校内外开放共享,满足学生泛在化、碎片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移动终端、摄像头、传感器以及系统化教学管理系统采集师生线上线下全过程轨迹数据,结合肢体行为分析、面部表情分析等深度学习技术,为学情诊断、综合评价和学业规划提供支撑,为教师过程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多元主体协同重塑教学形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实习模式,我们构建了基于慕课(MOOC)资源+虚拟仿真实验(VR)+智慧教室(Smart Classroom)的MVS课程改革模式。同时构建了由专业教师、教研员、校外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跨地域、跨校际的虚拟教研室,探索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