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职业教育法》,学大教育顺势而为助力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
【慧聪教育网】近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也是该法颁布26年以来首次大修,并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修订颁布《职业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新阶段,意义重大。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法律规范,为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了法治基础。这不仅是因为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核心是优化类型定位,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业发展,职校学生均将与普校学生一样享有平等机会。同时,该法也明确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为各类社会机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体系指出了更为明晰的路径,必将掀起新一轮的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热潮。
提前转型布局职业教育领域
其实,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退出学科类教育,转型聚焦职业教育,正成为教育机构新的战略选择,而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职业教育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也将为诸如学大教育等已在职业教育领域有所布局的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
占得先机,往往离不开前瞻的眼光。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学大教育创始人、CEO金鑫较早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2021年12月举办的第五届蓝鲸教育大会上,金鑫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我国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步伐,建立健全完善、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教育前途广阔,教育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顺势而为会大有可为。
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但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还不到30%,远远无法满足“中国智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正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职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平衡兼顾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包含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同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这与学大教育转型到职业教育的初衷无疑是不谋而合的。
事实上,无论是职业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方面,学大教育均早已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2022年3月以来,学大教育先后与内蒙古电力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哈尔滨腾顺技工学校、福州新华技术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达成联合办学战略协议。根据协议,学大教育将与这些职业学校围绕“职业技能+文化素质”方向进行联合办学,并按照“产教融合、面向市场、面向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打造全方位中职规范化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职业人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
学大教育正在赋予职业培训更大的拓展空间,同时这些举措也将为学大教育的转型深耕蓄积更大势能。
助推职普融通及职教贯通培养
在新的《职业教育法》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以及 “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是尤其引人注目的内容,因为这背后涉及到的关注度极高的“职普分流、职普融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等热门话题。
其实,早在转型进入职业教育之初,学大教育便已意识到,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日趋明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甚至本科职业大学的贯通将成为必然趋势。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习惯于“先人一步”的学大教育已陆续与福建、内蒙古、安徽、黑龙江、辽宁、贵州、广东、陕西等省份的多所职业学校在专业共建、职教高考、中职贯通等方向开展合作,共同探索职普融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新路径,助推职教合作更好落地。
对于这些职业学校来说,学大在教育行业深耕20余年所积累的资源与优势无疑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一方面,学大教育拥有多年的办学和运营管理经验以及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另一方面,学大教育还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扎实的教研能力,并且在信息化教育平台技术支持等方面优势突出。当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这些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能在运营、管理、教研以及教学等方面实现提质升级,获得高速度、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更可让它们在职普融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方面拥有更强的实力,从而强化学校品牌影响力、增强招生竞争力。这对合作双方来说,这显然是共赢的局面。
政策的东风劲吹,激励着每一家投身其中的教育机构奋力奔跑、为梦而燃。经历过企业发展逆境,紧跟《职业教育法》的大修步伐,学大逐步找到成功转型的方向。学大教育创始人、CEO金鑫的感受应该说为整个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结构,始终秉承办学特色及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用成熟的教学教研体系、先进的教育信息化产品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使命,更是一个行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