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专业+公司”“造血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慧聪教育网 2022-05-12 11: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站在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口,谁能更深入、更扎实地做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谁就能占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2011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大胆尝试在更多领域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紧紧抓住创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提出自办企业服务专业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经过调研、咨询、论证和全校大讨论,全校上下就践行“开设一个专业、创办一个企业、助推一个产业,树立一个品牌”理念达成了共识,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公司”模式,构建了共生发展的“造血式”校企命运共同体。

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领域的不懈追求与成功实践,驱动人才培养整体推进,迸发了无穷的动力。

“五链联动”,校企一体化育人

学校以“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五链联动”为牵引、“校企一体化育人”为主线,构建共生发展的“造血式”校企命运共同体;依托“共同体”,开展“共构平台、共建资源、共创模式、共组团队、共同管理、共施培养、共同评价、共承服务、共促发展”的“九个共同”全方位“双元”育人,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合一、专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合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一、生产车间和教学场所合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的“八个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模式。

“九个共同”为“专业+公司”模式保驾护航

学校将长效机制作为“专业+公司”模式实施的核心保障,建立了“共构平台、共建资源、共创模式、共组团队、共同管理、共施培养、共同评价、共承服务、共促发展”的“九个共同”长效机制,实现了教师在学校与公司的双向流动、学生在学校与公司的身份融合。机制既平衡了学校与公司的利益,又激活了公司参与办学的活力,促进了公司支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共构平台:学校向政府部门申请,采用企业化运作,实施年薪制等措施,允许教师到公司任职,共搭“专业+公司”平台。

共建资源:学校和公司通过共同承接项目等途径,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实训基地、创客空间、大师工作室等,共同开发工作手册教材、培训资源包等人才培养资源。

共创模式:先后创设了“订单”培养、数控专业的“一厂一线一中心”和汽车专业的“一校一店一中心”模式、产业学院模式等,最终凝练成“专业+公司”模式。

共组团队:建立“共培互聘、双岗双薪”机制,实现学校和公司员工交叉任职,形成教师、技术人员、公司现场专家、HR专家等构成的教学、项目实施团队。

共同管理:通过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观念,保障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交叉任职共同负责教育管理工作,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管理工作。

共施培养: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组织教育教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合一、专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合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一、生产车间和教学场所合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的“八个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模式。

共同评价:构建“毕业作品”为载体的终结性专业技能考核实施办法以及形成用企业要求命题;多维度采集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共同分析信息、数据,为学生、学生家长、学校、专业、行业、企业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建议。

共承服务:利用专业、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展各级各系统下达的培训任务、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实现了通过专业的发展助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共促发展:“双元”育人实现学生软技能和硬技能同步提升,取得多个省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全国优质名专业、省级名实训基地,校企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的附加值,共同促进了学生、专业、公司共发展。

硕果累累,再出发

“专业+公司”模式实践以来,学校引进3家、创办5家公司,6个专业实施了“专业+公司”模式,1万余名学生直接受益,产生标志性成果国家98项、省级89项,在首届西部职业教育论坛等会议上分享,吸引2016年省职成教工作现场会100余名专家到校参观,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国内职业教育界广泛关注,被全国100余所院校学习借鉴,贵阳中山科技学校等20余所学校直接借鉴使用本模式,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新职教法的出台,学校将继续深化“专业+公司”模式,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为地方经济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