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评价督导,助力教育强国!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
【慧聪教育网】12月16日,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梅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平辉出席论坛年会并致辞。会议邀请多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著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人士,共同就“教育强国的督导评价”这一议题开展深入讨论。
梅兵在致辞中表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定位要求已经发生里程碑式变化,加之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发展关键期,以督导评价保障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而迫切。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有力督导和科学评价推动保障教育强国建设,如何监测评估教育强国建设进展与成效,如何推动教育督导评价改革发展,都是重要的学术议题和政策议题,这也是宏观院将教育强国督导评价作为今年论坛年会主题的依据和遵循。她期待,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战略性和建设性的新思想新成果,切实回应政策关切、学术关切和社会关切,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督导评价改革做出实质性贡献。
平辉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教育强国的督导评价”主题,抓住了改革关键,切中实践要害,相信研讨成果一定能够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践提供更多思想和政策启发。他指出,宏观院多年来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市教委将在部市合作框架下进一步支持宏观院建设发展,期待宏观院紧紧围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持续强化能力建设,为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富有前瞻、靠谱、管用的政策建议。
培养强国急需人才,教育督导评价何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在高等教育。那么职业教育应如何定位和发展?如何答好“教育强国建设,职业教育何为”这一重要问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强调,要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角度认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如何培养更多科技人才,更好攻关“卡脖子”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指出,科技人才评价的核心,应在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要从遵循客观规律、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培养极致精神入手。适应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需要构建有形显形、无形隐形的评价体系,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形成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才华的良好生态。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分享了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价经验。他认为德国教育和实业产业的结合,是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来确定的,这个质量保障体系起到了督导评价作用。在德国教育传统中,实践性是内在价值追求。在高等教育方面,高校课程的国家认证包含了对职业性的要求,成为确保德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职业教育方面,“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形塑了行业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产教融合问题。
教育督导评价要在技术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有“pisa中国第一人”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侯杰泰教授,长期以来对教育督导评价的技术方法问题有着深入思考和研究。他分析了2022年pisa数学成绩与教育开支之间的关系,发现政府对6至15岁的学生的教育支出,在低于75000美元的时候,投入与学生考试成绩成正比关系,投入越多,分数越高;然而当投入多于这一数值的时候,单纯地增加投入不再重要,相比之下,处理好怎样投入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研究,对于政府优化改进教育投入方式,显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也是长期研究教育测评技术方法的权威专家。他认为,科技赋能正在重构教育监测评价体系,突出表现在评价目标、评价信息、评价方式、评价任务与体验、评价过程、评价反馈、评价结果应用、评价决策等多个方面发生明显转向与变革。他认为,智慧监测与评价未来方向是构建学评融合教育评价新理论,创建新型育人环境;深入应用智能评价技术,实现实时评估与过程性评估;深入应用智能评价技术,实现评价方法更新升级;持续攻克智能化测评核心技术难题。
教育督导评价如何回应多元利益诉求
教育督导评价不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治理问题。如何让教育更好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更好回应和满足多方诉求,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成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分享了他的深入思考。他认为,当前高中面临国家课程方案落地难、学习方式转变推进难、创新人才培养突破难等困境,因此,在他看来,教育评价督导要在强化国家课程方案实施督查、改革强基计划人才选拔方式、调整语数外三科高考统一要求、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上着力,由此助力实现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学大教育集团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金鑫指出,从企业角度看,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和企业需求不匹配、培养目标与选拔机制不匹配、教育投入方向偏重“硬件”轻视“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是教育强国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他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增强教育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增强评价方法技术的科学性,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探索创新评价模型。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督导评价要有新理念
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黄斌教授认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对重大政策进行评估分析。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结构化和复杂化,以及财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对政策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测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杜晓利研究员有多年的参与教育督导经验,她认为,加强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十分关键,她还就当前机构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督导工作做了深入分析。作为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决策者,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林炊利分享了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上海经验”。
教育督导评价需要注重方法和技术的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杨向东教授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教育督导评价的议题和挑战。他强调,素养不是知识,素养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在这种新的理解下,评估学校办学质量会面临一些新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郑蝉金副教授是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专门谈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督导评价中的应用问题。作为来自实践一线的决策者,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林亚结合河南本地实际情况,从工作经验层面谈了人口大省教育督导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方法。在交流讨论环节,主持人谢晨以及与会听众与三位嘉宾分别就“课间十分钟”、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破五唯”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互动。
监测教育强国建设进程是教育督导评价的新使命
在当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下,教育督导评价不仅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工具,而且还被赋予了对教育强国建设进展成效本身进行监测评估的“新使命”。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南平教授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角度,谈了对教育强国建设进程进行监测的看法,他特别强调了颠覆性的技术革命给教育强国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也立足于国际视野,从国际话语权角度分享了有关教育强国建设进程评估的观点。她说,教育强国,不是说教育指标强,教育就强;而是说教育强,才达到了强国的指标。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要有中国教育强国的故事和逻辑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新成果,指出规模、结构、公平、质量、治理、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维度。(图片由华东师范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