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像森林一样“自运行”
【慧聪教育网】一所学校的管理,就是要花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这就如同一片森林,水流千里,风长万物,通过自运行实现繁茂生长。
初到山东省潍坊新华中学时,对于打造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我有些困惑。这不仅仅因为我对学校还没有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缘于此时的学校,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新华中学建校于1998年,处于城区的中心位置,经过20余年的办校历程,学校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主要体现在:虽然学校规模较大、师资较强,但在办学活力尤其是教师自觉主动发展上明显不足。发现了根源,我从调研开始,通过与师生沟通、召开座谈会、走进课堂教学等方式,经过与大家的碰撞和研讨,逐步开拓出了解决路径。
将课程思维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传统的命令式、下压式地安排工作,会让教师们特别是中层干部反感。于是,我们抓住了课程这一学校最为熟悉的要素,以课程思维探索学校治理变革,实现学校治理的课程化,促进学校办学的优化升级。具体来说,学校组织各个部门,依托课程建设范式,按照课程四要素科学梳理各自工作,基于问题确定治理目标和内容,组建人人参与的实施团队,以“一图读懂”的方式,直观呈现问题解决的路径与策略,从而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课程化、课程成果化。
问题是各部门自己分析的,解决方法也是大家一起立足实际研究的,针对性强,很好地解决了工作被动等待、研究不深入、资源难共享等问题。大家不仅主动思考工作,同时还有了开展工作的“脚手架”,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也做到了提质增效,从而起到了成果“孵化器”的作用。在这种治理体系下,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一线的部门,就连学校后勤工作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学校后勤部门找出了本部门的问题主要是节能减耗方面不好控制,然后基于问题实施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全力变废为宝,发动师生参与,精准节能减耗。近两年,在新增两栋楼、设施设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校维修费用反而逐年减少。
随着课程思维推动下的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学校目前已经完成了治理课程读本14册,内容涵盖了制度完善、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安全后勤等多个方面,涉及每一位学校教职工,成为“拿来能用、拿来会用、拿来管用”的学校治理课程“资源包”。在学校,每个部门负责人都可以围绕各自工作侃侃而谈,并对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从而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激发干劲,让学校教师“动起来”
教师之强是学校之强的重要基础。调动起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是构建学校“自运行”新生态的关键所在。
说到教师活力不足,对于一所老校,集中表现在重要岗位没人领、多一点不想干等问题上。紧扣问题,我们开发了“五三”模式绩效考核策略研究,核心是抓住“量和质”差异对绩效的影响,即“是否满工作量的差异”“是否超工作量的差异”“基于评价的‘质’的差异”,真正拉开有干劲的教师与无干劲的教师的绩效差距,让“多劳多得、优教优酬”落了地。现在不仅教师干劲足了,还有更多的教师主动选择承担班主任等关键岗位。
而在教师评价上,我们推行了“捆绑评价”机制。在教学质量奖励、评优选先等方面,学校首先看的是整个教研组、备课组或者管理团队的成绩,只有集体达标或提升后,个人才能得到奖励或表扬。在全校营造了“独强不是强、众强才真强”的工作氛围。捆绑评价的推进,强化了教师主动融入团队、贡献团队的合作意识,让以老带新、集备共进切实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集体研发、统一步调成为各学科教学推进中的标配。
以督促进,把“督与导”紧密结合
改革面临的问题常常是开头热情、长性不足。基于对工作效率低、执行力弱等问题的预防,我们实施了“一点双线”特色督导工作机制,紧扣师生成长一个核心点,依托学校层面发现问题和部门自主发现问题两条线,每周通过清单式督查,强化各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工作方法改进。也就是说,学校根据本周全校工作重点确定一个督查项目,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实际提报一个督查项目,形成清单,每周督导小组按着清单去督查并通报完成效果。其实,我们所谓的督导更多的是“以督促进”,督查项目都是各自提报的周重点,本来就是自己的工作,用这种方式督促大家不仅要把重点工作记在心上,更要用心做好。
教师们的思维活跃了,有想法有实践了,分享就是成果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我们实施了“四轮驱动”新华论坛培训机制,通过“教师论坛、管理层论坛、项目论坛、班主任论坛”,以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学习交流,强化参与性、思考性,通过案例分析、读书分享、名家赏析、跨界培训,让教师们在思维碰撞中经验互通、学习借鉴,在培训中开阔眼界、获得新思。学校每学期举行40余期、累计100余小时的培训,平均200余人次的发言交流。这种改变行为方式的培训,催生了教师们的内驱力,该项目也获得了全市教育系统基层首创改革案例一等奖。
当前,通过几个关键环节的改变,学校激发了教师主动发展、主动向前的动力,我们也逐步构建起了学校良性发展的核心文化。我们希望,在教师们的自主创生、自我革新中,让学校像森林一样“自运行”,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片森林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