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历史教学论坛在湖州举行:以传统文化为基,探历史教育之新
近日,由《历史教学》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历史教学论坛在浙江湖州圆满落幕。本届论坛以“传承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为主题,围绕历史教学如何实现文化传承、如何顺应课程改革趋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教学论坛设置了6个分论坛以及编读沙龙,围绕教材研究、跨学科教学、史料的解读与运用、项目化学习、高校历史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成果提取与转化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主会场报告中,多位专家强调,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凯、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新民等人也在讨论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教育的根脉。从商周礼乐到宋明理学,从诗词典籍到民间技艺,这些内容若仅停留在课本描述中,学生难以形成情感共鸣。教师需通过历史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历史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次论坛中得到多维阐释。首先,它是塑造文化认同、筑牢精神根基的关键路径。其次,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终身学习赋能。而且,历史教学促进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论坛期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子源回顾了《历史教学》70余年的发展历程。该刊自1951年创刊以来,始终秉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历史学的繁荣发展。沟通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普及历史教育”的宗旨,读者群为教育政策制定者、高校历史教育研究者、教研员及一线历史教师,近年来期刊内容更加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2023年5月发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文期刊用户关注度报告》显示,《历史教学》在285种教育学期刊中关注度指数位列第一,下载量、引用率等指标均显著领先。
本届论坛成果表明,历史教育需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学创新为动力,让过去滋养现在、文化照亮未来。《历史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持续为教师提供学术支持与资源服务,推动历史教育实现从课堂到社会的多维价值。(文:赵武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