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开展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新教材培训
【慧聪教育网】今年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新教材已经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为帮助教师准确理解新教材、快速适应新教材、科学用好新教材,确保秋季开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落地见效,暑期,安庆市教育系统先后开展市、县、校三级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从8月6日开始,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分期分批统筹开展包括统编三科在内的全市义务教育阶段24科新教材培训工作。近日,全部培训工作圆满完成,实现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授课教师全部参训,成效显著。
强化组织领导,突出高站位。新教材培训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今年秋季新教材落实效果和教学质量。安庆市教研室充分认识到今年教材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紧迫形势,高度重视新教材培训工作,把今年暑期新教材培训工作作为当前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谋划在先、部署在前,立即行动,统揽统筹,制定培训总体方案、明确目标要求,细化责任分工。在市级培训组织上,7月18日,下发《关于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新教材培训工作的通知》。在培训人数摸底、培训场地安排、培训专家邀请、专家团队组建、培训内容规划、培训流程设计、学员报名登记、纪律管理要求、培训手册制作、学员食宿安排等多个方面积极磋商、做到无缝对接。在国培、省培结束后,随即分期分批开展市训工作。采取签到考勤、过程巡查、以赛促训、训后调研访问等多种方式开展督查,确保了培训规范有序。在县校两级培训督促指导上,市教研室通过全市教研室主任会议、下发文件通知等形式,要求各地做好暑期新教材培训工作落实,做到“不培训不得上岗”,市级各科教研员带领培训专家团队通过前期部署沟通、中期指导参与、后期总结评估等形式督促全市县校两级高质量完成新教材培训工作。
确保应培尽培,实现全覆盖。教育部要求,今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任课教师实现“先培训,后上岗”。为缓解基层培训压力,保障起始年级教师参训“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全覆盖,加大了市级培训力度和广度,各科选派近30名由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新教材研修团队参加省级培训,培养新教材种子教师近500余名,组建市县两级新培训研修团队,建立市县校三级教材立体培训模式。从8月6日开始,到8月31日止,市级共培训初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24个学科6000余名教师,完成指导两市五县五区县、校两级培训工作。在做到应培尽培、保障起始年级教师全部参训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适度拓宽范围,鼓励让非起始年级的教师也能够参加培训,促进教材新思想、新理念在广阔的教育实践田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聚焦重点任务,突出针对性。本轮培训聚焦教材编写时代要求、修订思路、起始年级教材重点解析、教学指导、实施建议和试教试用经验分享等。重点引领教师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上下功夫,准确把握教材的变与不变,领悟教材修订精神实质,指导教师遵循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和学理要求,在教和学方式改革上多下功夫,创造性用好教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坚定落实。
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邀请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熊会安、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广训到会分享健康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中小学美术学科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朱德义等教授作专题讲座;生物、信息学科分别邀请兄弟地市芜湖市教科所、铜陵市教科所教研员到会授课;中小学道法,初中语文、历史、物理、化学,义务教育段英语、数学等学科邀请本土正高级、特级教师等专家及市级研修团队成员,开展专题报告、新教材课例展示和专家点评活动……各科教材培训不仅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邀请教材编写或试教试用的省级专家成员到会讲座,还特别关注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基层实操性层面的关切,安排新教材示范课展示30余节次、课例研究讨论10余场,培训环节紧凑、形式丰富、容量大、质量高,会间分析研究深入、交流互动热烈。
优化方式方法,突出实效性。市县校三级采用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并同步开展网络培训学习,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实现“线下+线上”“集中+自主”“种子+全员”等的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式培训,确保每位教师都及时接受到新教材教育教学的专业指导。24科培训活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专家讲座高屋建瓴,思路清晰,课例展示主题明、理念新、举措实、效果好,深受学员欢迎,虽然高温酷暑,但各会场秩序井然,广大参训教师认真听课、仔细做笔记,课下与授课专家互动交流,场面热烈。每场培训结束后,及时发布培训情况通报,总结培训经验,反馈培训情况。24场培训,从新课标到新教材,从教材的编写到教材的使用,从理论指导到案例分享,让老师们逐步揭开了新教材的神秘面纱,加深了对新教材的理解。“参加完培训,我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专家的指导,相信我的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学世界会变得辽阔起来!”。一位初中生物参训学员在会后交流环节说出了参培教师的心声。
据悉,安庆市将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义务教育新教材培训工作。市教研室将进一步深入基层、加强新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分析,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指导建议,做强教研支撑,促进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更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