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加快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服务“三个定位” 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发展新局面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在祖国西南边陲,一场关乎边疆未来发展的职业教育变革正深入推进。云南省抓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国试点省份机遇,聚焦服务“三个定位”,以州(市)提级管理县级职中改革破题,以中等职业教育兜底招生强基,统筹抓好“一体、两翼、五金”建设,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提质效,加快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改革破局提级管理重塑边疆职教生态
云南在全国率先整省实施州(市)提级管理县级职中改革,全省16个州(市)因地制宜制定“一地一策”,打破县域壁垒,市域统筹办好职业教育。
在滇中玉溪,职教资源整合与体系构建扎实推进。该市构建了以玉溪师范学院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龙头”,2所高职院校为“铜腰”,8所县级中职学校为“基石”一体化发展的“128”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中,玉溪市将玉溪汽车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并入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推动玉溪技师学院、玉溪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卫校、玉溪二职中等五校深度融合,实现一套班子、一套内设机构及人、财、物统一管理。将玉溪民族中学原校区划归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峨山校区,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加快推进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
在滇西德宏,成立州级职教集团,统筹全州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招生就业、实践中心建设、实习实训、职教出海等工作,着力构建“德宏职业学院为主体、县市中职学校为支点、市域产教联合体为平台”的沿边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在滇东北昭通,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办学布局、市县职中、贯通培养“四个一体化”发展,整合市域内职业学校办学资源,改善因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县级职中“空、小、散、弱”现状,有效解决市域内大部分县级职中缺实训设备、招生难、学生流失大的困境。2024年市职教中心招生人数同比增加4000多人。
在滇南文山,以“总校+分校”模式破题,由高职院校牵头对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大刀阔斧调整专业布局,2025年撤销同质化严重、招生效果不好的中职专业22个,新增有前景并能够贯通培养的专业11个,使专业设置与边疆产业需求紧密咬合。
贯通融合多维路径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云南持续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纵向上,积极创建3所职业本科高校,持续扩大贯通培养规模,2025年新增5个中本“3+4”贯通培养项目,招生计划由2024年500人增加至725人。持续规范中高“3+2”贯通培养,重新备案379个项目并招生。出台《云南省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优化实施意见》,通过“控、撤、限、增”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新增备案48个中职专业,撤销435个。横向上,推进普职技融通。积极推动综合高中建设、职普融合和特色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为普通高中学业困难学生和有升学意愿的中职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学习机会。将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技工学校中级工班纳入初中起点“3+2”五年制联合办学范畴,允许符合条件的技工学校中级工班与高职学校开展“3+2”联合办学,学生毕业后按规定颁发高职学校五年制大专毕业证书。
云南4所高职院校5个专业群入选第二期国家“双高计划”,遴选建设省级“双高计划”6所学校20个专业群。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园区牵头、企业学校双主体”运行机制,支持昆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支持昆明、曲靖、楚雄等州(市)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绿色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打造4个具有特色优势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紧密对接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在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探索实施产业工人“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办“新型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和价值链深度衔接。聚焦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实习实训建设,重点在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能源、大健康产业领域建设高水平专业,遴选建设90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8个产教融合型公共实训基地,4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建设100门省级规划教材,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质量。
在楚雄,职业教育“吸引力”工程成效明显。该州组建5个州重点专业区域招生宣讲团,协同59支校级招生宣传“小分队”,深入117所学校开展“职教政策进校园”专项行动,系统讲解职业高中的办学优势、政策保障、就业途径和升学通道,累计开展宣讲110场次,覆盖学生2.5万人次,并在城区活动广场、乡镇集市设置固定宣传展区,开展技能大赛、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增强职业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山州则打通职普融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州8县(市)职中与12所普通高中共建综合高中班,2025年在全州推行综合高中试点,计划招生1400人。鼓励和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基础和劳动教育认知实践相关课程,提前培育技能成才理念。
精准兜底长效机制护航学子求学路
云南把实施中职兜底招生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的强基工程,通过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与普、职、技三类学校协同发力,织密未成年人教育保障网,阻断低龄人口过早流向社会,以教育之力夯实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安全稳定基础。在楚雄、玉溪、文山等地的创新实践中,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边疆职教发展新路径日渐清晰。
楚雄州创新实施“五长”送学责任制,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主任共同担责,提出“统一招生方案报审、统一招生宣传时间、统一送读、统一确认、统一做好学生稳定工作”的“五统一”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招生工作方案,形成“责任到人、流程闭环、考核挂钩”的管理体系。全州开展“双百家访”行动,2.6万名教师走访33.76万学生家庭,对低保、残疾、留守儿童等困难学生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数据库。
文山州建立初中毕业生信息库,明确包保责任干部、网格员、教师,加强升学就学指导。持续跟踪掌握初中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就学意向,联动做好初中毕业生送生工作。2024至2025学年共发放奖助学金5723.47万元,惠及学生2.17万人次。
产教赋能职教力量激活边疆发展动能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成为边疆职教的鲜明特色。红河州突出供需对接,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育人体系,推动河口沿边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24家政府机构、19所院校、20家科研机构、21家行业协会以及82家企业共同参与,多主体、多形式开展合作办学。联合体内职业院校与346家省内外企业深度合作,共建75个产业学院和411个实训基地,2024年州域联合体大专院校共有在校生8.3万余人。围绕3个千亿级和9个百亿级产业链动态调整专业,依托红河人才网等平台发布岗位信息,引导82家企业参与“产业—专业—就业”联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订单、定向培养,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0余名技能人才。推进20家科研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76项。
文山州打造“职教联盟+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立体化产教新生态,形成覆盖全州重点产业链的产教融合矩阵,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成功培育文山市华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7家,联合龙头企业和高校共建绿色铝产业学院,开设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个特色专业,累计为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培训800余人次。
德宏州抓住国家和省组织省内外14家院校、行指委和企业协作支持瑞丽市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瑞丽市职业教育中心及产业孵化园建设,依托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等省内职业院校建设瑞丽口岸经济产业学院。依托中国-东盟培训中心(瑞丽)、中国-云南德宏片区澜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统筹省内外职业院校帮扶力量,采取赴企业调研需求与邀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相结合的方式,以“中文+技能”为重点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2025年以来培训外籍人员1.8万人次,服务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区德宏片区发展。
西双版纳州立足地缘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政策保障—平台搭建—技能培养—标准开放”四位一体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模式,着力培养适应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为促进民心相通、服务周边国家外交贡献了“西双版纳方案”。全州4所职业院校与泰国、老挝近50家高校、教育部门及华文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全州在学职业院校国际学生近800人,近年来累计培养“小语种+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2000余人。
如今,云南正全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任务举措,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推进县级职中提级管理改革与中职兜底招生,加快构建边疆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发展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来源:新华社、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