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外学子西双版纳行:以章哈为纽带,谱写民族团结青春乐章

慧聪教育网 2025-09-29 14:21 来源:互联网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德法西俄系“澜韵云桥·潮创拾遗”实践路队在王强老师的带领下,于2025年暑期奔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民族团结与融合”为核心主题,开展了一场深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聚焦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特别是被誉为“傣族文化活化石”的章哈艺术,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交流与跨地域宣讲,助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沉浸傣乡:解码章哈艺术的文化密码

实践队首站走进景洪市曼听村,在国家非遗传承人——玉光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体验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章哈艺术的探访成为此行亮点。章哈,意为“会唱歌的人”,是傣族世代相传的说唱艺术,以即兴演唱、叙事长诗为载体,承载着傣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

在村寨文化传承馆,章哈非遗传承人玉光为队员们现场演绎了传统章哈曲目。悠扬的曲调中,她吟唱着《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的古老传说,歌声时而高亢如澜沧江水奔涌,时而低回似雨林清风拂面。队员们了解到,章哈不仅是节庆婚丧中的表演形式,更是傣族伦理教育、历史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传承人的对话,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章哈艺术的保护面临现代文化冲击与传承断层的双重挑战。“年轻人更愿意刷手机,学章哈的人越来越少”,岩温罕的感慨让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保护的紧迫性。

滨外学子西双版纳行:以章哈为纽带,谱写民族团结青春乐章

入户宣讲:架设文化互鉴的青春桥梁

在深度体验的基础上,实践队化身“文化使者”,走进十余户傣族家庭开展宣讲。他们以“多民族一家亲,非遗共传承”为主线,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向村民展示京津冀地区的非遗项目,如京剧、杨柳青年画、河北梆子等,并与傣族章哈艺术展开对比研讨。

在一户竹楼中,队员孟峻帆用傣语演唱了自编的章哈短歌,将民族团结主题融入传统曲调:“澜沧江连海河水,章哈唱响民族情……”新颖的演绎引发村民热烈反响。年过七旬的玉喃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外地娃娃能这么懂我们的章哈!”双方还围绕“非遗创新”展开讨论,提出将章哈与现代音乐、短视频结合的建议,为古老艺术注入时代活力。

主题教育: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阵地

实践队前往曼听御花园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进行研学。馆内陈列的章哈唱本、传统乐器、傣文典籍等文物,生动展现了傣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章哈艺人即兴创作《金色的太阳照边疆》,歌颂党的民族政策。这种“文化共情”的呈现方式,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滋养。

滨外学子西双版纳行:以章哈为纽带,谱写民族团结青春乐章

十天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切体悟:民族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人民生活中的血脉。作为新时代青年,滨外学子将继续以文化为舟、以团结为桨,在传承章哈这样的文化瑰宝中厚植家国情怀,让青春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编辑人:杨帆、孟峻帆、王晓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