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假期公益托管活动的思考和建议

慧聪教育网 2025-09-30 09:41 来源:互联网

开展暑期公益托管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解决部分家长后顾之忧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二实小师生已开启“暑假模式”。如何更好的做好暑期公益托管工作,真正把公益托管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学生的心灵中,做到家长的心坎上,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我校前期对这项工作的走访调查,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我校假期公益托管工作现状

我校地处沙河以南主城区,在我校就读的学生比较多,分布比较广,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对暑期公益托管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一方面,部分家长对暑期公益托管活动有期待有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周边一些培训机构培训师资不足,培训资质不够,培训效果不佳。五花八门的培训,表面上春色满园竞相开放,实际上暗藏玄机参差不齐。根据我们前期的调查显示,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约有百分之二十五为留守儿童。在这些孩子中,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代为监管,少部分是由姥姥姥爷甚至是姑姑婶婶临时监护。因为这些都是“隔代亲”或者“隔家亲”,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诸多不利因素。

一是由于爷爷奶奶岁数偏大或者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孩子的作业无法正确系统的辅导,导致孩子学习上进步不快甚至停滞不前;

二是一些监护人对“别人的孩子”疏于管教,不敢管教,不知道怎么管教;

三是少数“小公主”、“小皇帝”长期游离于父母的监护之外,思想上容易放松自己,行动上容易放纵自己,久而久之势必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四是一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可能会造成固执、偏激、自卑、自私甚至厌校厌学的思想倾向;

五是这些孩子年龄小、心智发展不成熟、自制力不强、对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够,容易被不良社会习气所侵蚀;

六是暑期时间长,孩子们长期蜗居家里,存在很多自身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用火用电、夏季防溺水安全,包括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和心理芥蒂。基于以上因素我们认为,在暑期开展公益托管服务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开展公益托管活动的社会成因

我校作为枣阳市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最多的义务制小学,由于历史原因,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对比较高,这给暑期公益托管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随着近年来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进度不断加大,使得原居民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住房和就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造成了“入学难”、“托管难”现象;另一方面,日益增加的学生基数和学校的招生能力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突出问题。

具体到我校而言,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出门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暑期生活想管管不到;二是进城务工经商的无户籍的家长多,对孩子没时间管;三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校校区中低等收入的家庭比较多,对孩子没能力没精力管。三少即是:一是我校校区内正规的托管培训机构少,家长不知道到底应该去哪儿托管;二是拥有正式资质的专业人员少,从业人员不知道怎么搞托管;三是从事公益托管服务的社团群体群体不多,志愿服务者没有形成合力,缺乏一整套公益托管的整体有效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效应不明显,打出的“组合拳”少。

而作为小学放假时间最长,学生呆家时间比较集中的暑假,如何合理安排好假期时间,使学生度过一个既充实又有意义的暑假,一直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面临的比较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需要上班的家长来说,暑假找谁带孩子更是当务之急。按照以前惯例,有的家长把老人接城里带孩子,有的把孩子送回老家;有的家长随意把孩子交给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有的家长则短暂辞工在家带;更有甚者家长把孩子一个人锁在家里,让孩子独自生活……这些选择既是权宜之计,更是无奈之举。最主要的是,这些因为放暑假而带来的非常规选择,不能给孩子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场所和安全稳固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三、做好假期公益托管工作的建议

做好假期公益托管工作,让学生真正度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生活,使学生在假期中不掉队,“不脱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既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教育课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学校作为教育主体,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家长家长、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整合各方面教学优势,积极创造教育条件,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解家长之所忧,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好做实。

(一)提高思想认识,让公益托管造势发力。

一是正确引导,大力宣传。学校根据上级有关公益托管工作精神,利用家长群、家委会和召开家长会等渠道告知家长,保证全体家长应知尽知。

二是端正思想,立足服务。在当前各种培训林立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坚持公益,服务家长的原则。牢固树立“为孩子身心发展,为家长利益托管”的惠民思想,坚决杜绝在公益托管是存在的私心杂念。

三是提前谋划,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强、专业技术优的优势,建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和家长利益的公益托管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不打乱仗,夯实基础性工作,同时为做好暑期公益托管工作奠定牢固的民意基础。

(二)规范运作管理,叫公益托管有章可循

1.坚持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公益管理服务必须充分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意见,自始至终体现自愿性原则,在家长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向学校提出托管意愿或者是书面托管申请。

2.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托管服务,托管是平台,服务是根本。要切实增强从事托管工作教师的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坚持公益服务原则。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学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严格对公益托管服务工作监督和管理,坚决杜绝在公益托管工作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坚决刹住托管教学中的歪风邪气,真正用力、用心、用情把这项事关千家万户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守住安全至上底线。根据我们对周边群众的调查结果,参加公益托管服务的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或者是性格过于活泼在家里家长管不住,送到托管班接受“再教育”的孩子。鉴于这些原因,我们在托管工作中更要加大对这些学生的监护和管理。说一千道一万,安全管理是红线是底线,碰不得踩不得丢不得,否则就偏离了托管工作的目的和初衷。

(三)创新工作机制,给公益托管增色添香。

要做好假期公益托管工作,最关键的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

形势下托管新路子,不图形式,不搞架子,把为家长减负学生减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切实实为家长操真心出实招服好务。

1. 做好托管服务的“大杂烩”

在做好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体育、音乐、舞蹈、美术、戏剧、艺术欣赏、科技制作、读书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托管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摒弃“托管就是补补课”、暑假班就是“提前上新课”的陈旧思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培训班就是“听听课、看看书、做做题”的老套路,真正把公益托管活动变成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锻造强健体魄的“丰盛的大餐”,变成“色鲜味俱全的大杂烩”,学生在托管活动中有学头儿,有盼头儿,有味道有嚼头儿,来了就不想走,来了就能汲取各方面的丰厚营养,让家长高兴送来,让学生满载而归。

2. 奏响托管工作的“大合唱”

假期公益托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兴趣和自身能力为主,在托管形式上,改变以往“托管班就是在教室上课”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功能室、图书室、阅览室、舞蹈室、音乐室,录播室等,把上课的地点选在适合学生发展的场所,变过去那种“阵地战”为“运动战”。如可以利用我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场所、社区服务基地和我市烈士陵园、程克绳故居、新市黄火青陵园等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面统筹,灵活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托管服务活动,形成各方关注、共同参与的暑期公益托管大合唱。

3. 组建托管队伍的“多路军”

托管工作要以学校老师为主力军,鼓励学校党员干部、青年教师和有专业特长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同时,积极吸纳社区干部、在校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等参与托管服务。变校园里老师“单兵种作战”,为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兵种、全方位”的综合立体作战。让他们在托管工作中发挥特长,绽放才艺,为公益托管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假期公益托管活动,是一项有利于家长减负,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让学生走进教室学知识,亲近自然强本领,陶冶情操筑梦想,真正让公益托管成为学生有乐趣、有温情、有收获的学习的乐土,成功的乐园。

【作者/陈少锋,男,汉族,1972年5月出生。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学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