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高地,国际共鉴丨朝阳凯文STEM研究中心2025年度成果发布

前言:
朝阳凯文STEM研究中心经过六年学术积淀,已在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27篇科研成果,共有18位学生以共同作者身份署名。
2025年,朝阳凯文学校STEM研究中心已成功发表了五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三篇发表于国际同行评议科学期刊的重要研究论文,以及两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交流论文。

在今年发布的五篇科研论文中,共有八名朝阳凯文的高中学生以共同作者身份参与研究并署名发表,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实力与潜能。

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
真正的成长来自对未知的不断追问,
与对真理的持久追求。
全球学术成果,共鉴CKWA科研力量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其中一篇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JoVE,可视化实验期刊)——这是被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剑桥大学等顶尖学府长期订阅的权威期刊,总部位于美国剑桥。
国际期刊聚焦CKWA原创研究
为表彰朝阳凯文在青少年科研培养领域的卓越成果,JoVE官方团队专程来到学校拍摄专题视频,后期成片将全面展示研究中心原创的实验方案与学生科研风采。

在谈及论文《A Liposome Membrane Permeability Assay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Phosphatidylinositol Phosphate Groups on Membranotropic Action of Venom PLA₂》(《针对磷脂酰肌醇磷酸基团影响毒液PLA₂膜穿透活性的脂质体膜通透性分析方法》)时,朝阳凯文STEM项目负责人Edward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核心方向与科学意义。
他表示,本次在与美国内华达大学药理学系Ruben Dagda博士的合作中,我们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探寻异常磷脂酶A₂在增强膜通透性方面的最低有效浓度。这一研究成果或将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机制解析与治疗路径提供全新的研究方向与突破口。

拍摄期间,国际课程项目11年级学生Lawrence(左四)与Mable(左二)也接受了JoVE的采访。
你们在领域内取得了哪些重要发现?
我们研发的高灵敏度配体置换检测法,能够精准识别异常磷脂酶A2在含有相似结构磷脂质的细胞膜中的活性差异——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
—— Mabel同学(2019年入学在校6年)
你们的研究方法相比其他技术有何优势?
我们在实验室开发的这种配体置换反应检测法成本低廉,在评估膜通透性方面具有卓越灵敏度,还能与生物膜完整性研究中的标准生物物理技术无缝衔接。
—— Lawrence同学(2017年入学在校8年)
该视频完成后将在 JoVE 官方平台全球上线,这一成果不仅代表我校科研实力获得了国际认可,更为中国中学生科研教育提供了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展示。
原创科研亮点:让中学生站上科学前沿

在这期最新的JoVE专题中,朝阳凯文学生展示了两项原创科研成果:
1一种测定生理活性化合物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的新型实验方案。
2利用计算机建模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创新方法。
这两项研究紧密连接药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方向,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展现了高中阶段科研教育的高度专业化与创新性。
朝阳凯文STEM项目:以科研为底色的教育创新
朝阳凯文学校(Chaoyang KAIWen Academy, CKWA)成立于2017年,秉持“以学术卓越为核心,以创新实践为路径”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创新型人才为使命,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教育第一品牌为愿景。
为帮助学生应对国际高中理科课程的高标准要求,并在真实科研环境中探索前沿问题,朝阳凯文于2019年正式启动STEM项目(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 Mathematics数学)。
入选学生跟随博士导师接受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训练,涵盖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物科学及重组DNA技术等领域,掌握当代科研的实验与分析方法,比如:

2025年7月,科创班的同学随教授前往俄罗斯科学院有机生物化学研究所,探访18个高端实验室,并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们介绍了朝阳凯文STEM科创班近一年的研究成果。

2024年7月,Dr.Edward 教授受邀前往匈牙利参加“欧洲膜理论/实验联合会议 (EJTEMM)”,科创班的同学陪同随行,在会议现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

2023年7月至8月期间,赴俄罗斯科学院细胞生物物理研究所(ICB)实验实习项目。
让科研驱动明天,让教育定义未来

目前,朝阳凯文STEM项目由两位具备博士学位、专攻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专家共同领导。
团队正持续拓展研究深度,计划将计算机模拟技术融入基因工程实验,以实现重组DNA在原核系统中设计与合成新型生物分子的创新路径。预计未来两年内,每学年将有20余名学生接受计算机辅助基因工程的实践培训,参与新分子的设计与验证,为国际科研舞台输送新一代青年科学力量。

近几年,朝阳凯文STEM项目的研究成果刊登于多本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包括:

朝阳凯文学生联合署名国际论文 往期发布列表
2023年发表
《Non-bilayer Lipid Phases Modulat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s: 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非双层脂质相调节线粒体膜的结构和功能:药理学相关性研究》
刊物:美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杂志
作者:Edward Gasanoff、Alice T.、Yaxin H.
2023年发表
《Cationic Proteins Rich in Lysine Residue Trigger Formation of Non-bilayer Lipid Phases in Model and Biological Membranes: Biophysical Methods of Study》
《富含赖氨酸残基的阳离子蛋白质在人造膜模型和生物膜中诱发非双层脂质相的形成:生物物理学研究方法》
刊物:膜生物学杂志
作者:Edward Gasanoff、Julie L.
2021年发表
《Bee Venom Melittin Disintegrates the Respiration of Mitochondria in Healthy Cells and Lymphoblasts, and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Non-Bilayer Structures in Model Inn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s》
《蜂毒溶血素在健康细胞和淋巴母细胞中解体线粒体的呼吸,并在模型内线粒体膜中诱导非双层结构的形成》
刊物:国际分子科学杂志
作者:Edward Gasanoff、Yipeng L.、Feng L.
2021年发表
《ROLE OF NON—BILAYER STRUCTURES IN MITOCHONDRIAL MEMBRANES》
《非双层结构在线粒体膜中的作用》
刊物:欧洲膜联合理论/实验会议 (EJTEMM)
作者:Edward Gasanoff、Y.P.L.
2020年发表
《A Field-Directed STEM Education to Advance Research in Endocrine Disruptors, Novel Pharmaceuticals and Artificial Enzymes》
《为推进内分泌干扰物、新型药物和人工酶的研究而设计的领域导向的STEM教育》
刊物:EC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作者:Edward Gasanoff、Difei L.
2020年发表
《Interaction of Bee Venom Melittin, a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with Phosphatidylcholine Membrane Enriched with Phosphatidylserine》
《蜂毒溶血素,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与富含磷脂酰丝氨酸的磷脂酰胆碱膜的相互作用》
刊物:ECronicon 杂志
作者:Edward Gasanoff、Jiasheng L.
2019年发表
《Short-ChAIned Alcohols Make Membrane Surfaces Conducive for Melittin Action: Implication for the Physiological Role of Alcohols in Cells》
《短链醇类使膜表面有利于溶血素的作用:醇类在细胞中的生理作用意义》
刊物:细胞杂志
作者:Edward Gasanoff、Qin H、Harry W.
2019年发表
《Naja mossambica mossambica Cobra Cardiotoxin Targets Mitochondria to Disrupt Mitochondrial Membra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莫桑比克眼镜蛇心脏毒素靶向线粒体以破坏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刊物:毒素
作者:Edward Gasanoff、Feng L.、Zhengyao C.

结语:
科研教育的意义,不止于成果,更在于激发探索的精神与求真的勇气。
在朝阳凯文,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对话世界的力量。
朝阳凯文STEM研究中心将继续以科研为航标,以教育为驱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原创思维的未来创新者,让科学的光芒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