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慧聪教育网 2025-11-03 14:57 来源:慧聪教育网

“我们一直相信,技术的价值在于‘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在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北京金三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现峰说道。

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北京金三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现峰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与美育普及的今天,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却依然存在:在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的当下,有限的师资如何满足学生无限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标准化教学的课堂中,孩子们的创作火花又该如何被点燃?带着这些追问,我们走进了北京金三惠科技有限公司,探寻他们为这个时代音乐教育所准备的答案。

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01

AI赋能,让老师回归“育人”本位

“我们认为,AI技术的应用不是为了替代老师,而是为老师赋能。”李总强调。

在传统音乐课堂中,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音准纠正与细致指导。金三惠的AI测评系统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而生。“AI测评能实时分析学生的音准、节奏、力度等多个维度,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反馈,帮助老师精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听见、被看见、被指导。”李总向我们介绍。除了课堂教学,系统还可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智能乐谱识别功能可将图片、PDF等格式的乐谱一键转换为可编辑的电子谱,配合系统内置的3000余首曲库和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一键调用标准化课件,也可以按教学目标自定义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AI赋能,让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上。”李总表示。当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本身,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获得关注,音乐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02

从“唱”到“创”,点燃学生的音乐梦

音乐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止于教会学生演唱一首歌曲,更在于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火花。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场景中,这套系统正展现出独特价值。它不仅帮助学校实现音乐课的“开齐、开足、开好”,更通过AI评测、智能伴奏、互动闯关等功能,将传统课堂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音乐素养。

而到了中高职与艺术院校,则更加强调创作与表达。学生只需输入简单的旋律动机或歌词片段,AI就能即时生成多种风格的专业伴奏,并支持随时调整编曲风格。让课堂从“技术练习”转向“艺术表达”。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练技能,而是在用AI探索音乐、理解艺术。

这种创作方式的革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也让教师成为创造力的引导者。正如李总所言,这正是一次从“唱别人的歌”到“写自己的歌”的关键跨越

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03

教育公平: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心到边缘

推动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金三惠的初心和使命。

在产品配置上,金三惠采取了“分层适配、普惠共享”的策略,提供全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涵盖了超过20种音乐教室配置和各类乐器,广泛适用于中小学、中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同教育场景。对于中西部薄弱学校,他们提供“轻量化、普惠化”的方案,通过数字化平台弥补专业师资的不足。

但比硬件更具长远价值的是“授人以渔”。金三惠联合各地教育局,在海南、新疆、江苏启东、河北魏县等全国各地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全面提升了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的认知水平、能力素养与工具应用水平。

李总表示:“教育公平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责任。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让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真正‘从城市走向乡村,从中心走向边缘’”。

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04

未来展望:做音乐教育的“数字基建”

面向未来,金三惠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我们相信,AI与教育的融合才刚刚开始,未来五年会是音乐教育智能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李总坚定的表示。

在技术创新与教育融合方面,金三惠致力于将AI算法与音乐教学进行更深度的融合,持续优化课堂体验。他们希望将AI音乐课堂打造成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像现在的智能黑板一样,成为音乐教育的‘标配’。”目前,金三惠的AI音乐课堂已与北京地区的多位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合作,在多所中小学展开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未来将把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

在北京金三惠科技有限公司的愿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科技企业的产品布局,更是一份用技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情怀。当AI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工作者的感性温度在课堂中相遇,我们相信,教育公平的理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金三惠总经理李现峰:AI技术填平美育鸿沟,让每个孩子的歌声都能被“听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