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Write CEO于书明:特殊时期的四点留学思考

慧聪教育网 2020-07-07 16:27 来源:互联网

【慧聪教育网】特殊时期,我们究竟还该不该出国留学?几个月来看了不少牛文热贴,观点包罗万象,颇有见地,但总觉得少了些对于现在这个特殊时刻的借鉴意义,对解决个人和家庭在留学决策上的困扰没有明显的帮助,可能还需要更直观、更具体、更多现有事实的分析。

任何决策都是一系列因素及其相关权重作用后的结果。无论是各类专家,留学从业者,还是教育观察员,我们的义务是逐个分析决定出国留学的客观事实。至于各因素的权重和意义,不同的学生和家庭自然也不同,尤其是机构从业者,自不必越俎代庖。因此,本文尽量从客观事实出发,梳理特殊时期出国留学的四个关键因素:签证,申请流程,学习,就业。

签证

安全之后自然就是身份问题。这里我们说的是学生签证与身份,H1B(美国)和T2(英国)等就业签证,在后面的就业部分会涉及。

签证从来都是一纸资质,背后是相关领域对外国人参与度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在留学上不外乎两个:国际学生学费收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相应人才流入后的长期利好。

先说赚钱。当下,英美澳加四国的国际学生总数已经超过300万,而超过半数的OECD国家都对国际学生给予“特别关注”,收取了明显更高的学费,与其说是学费,不如说是“海外就读税”。这还不论很多受优待(减、免学费)的本地特殊群体——如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和预先录取的优异本土高中生等。而在近十年各国高校普遍扩招后,很多学校更是把教职人员的薪酬和国际学生收入直接表内挂钩,对于国际学生学费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也是为什么上个月美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可能要限制中国留学生数量时,众多顶级学府领导人便马上发声,表示如何如何欢迎“来自中国的优秀学子们”,英国一众名校也你追我赶地降低或取消语言考试要求,更有如女王大学(Queen’sUniversityBelfast),直接安排了包机接中国学生前来。总之,套用某英国教媒撰文中的措辞,“Internationalstudentshavebeencalledthe‘cashcows’oftertiaryeducation”,姑且可以理解为“给钱就是爷”。

对人才需求同样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以英国为例,G5及华威、曼大、爱丁堡大学的中国教员数量也明显上升,不少留英中国学生都是跟着中国导师。熙熙攘攘的伦敦金融城,中国面孔甚至外卖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显示了供给方(学生群体)持续走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需求的多样化。仅是“嫡系”招聘就能够让一个群体的发展基业长青,比如伦敦金融城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申请流程

各路学校都变宽松了,这点大家都知道;不过从机构送走学生的角度看,这些年的留学申请供需基本面,几乎都是恰到好处地出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命不好”或者“占了便宜”。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三个月后美国还是目前的状况,纸面上申请难度也许还会降低。但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敢去吗?说到底都是风险收益的博弈。所以很多人说无论什么情形,顶级名校始终会很难申请,这其实也很好理解——上行收益太高,同样偏好的人能承担的风险也会高得多。因此,宽松的申请要求所体现出来的“利好”,终究是建立在风险收益配比之上的,很难作为绝对的好处。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点就是留学去向。作为非英语国家中最热门的留学地,德国在五月份正式取消了9月30日前申请者的APS要求,进一步敞开怀抱。同样是取消考试要求,日耳曼战车处事的严谨和冷静会吸引更多人报以橄榄枝。在ProWrite最新的留学社区用户统计中,对德国兴趣的增加最是明显,而我在各种同行交流中也听到了不少合作机构德国业务线成立的计划。因此,今年开始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的多元化趋势将会有一定的加速。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留学大势的调整下,除了德国以及与之体系相似的荷兰,国人认知度略低的日本各学府也会顺势变得更热门。

学习

“花xx钱上了个xx网校”一度成了段子。起初多是调侃,但随着网课时间越来越长,大家也开始意识到远程教育的影响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课是小,长期居家、缺乏社区的影响是大。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和在家办公的上班族,都催生了新的挑战。在没有伙伴和社区的情况下,人的身体和大脑想要保持足够活力,高度的自律必不可少,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伙伴们会格外感受到阻力重重(无意冒犯,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而留学生群体就更特殊了——如果人从物理上都无法出国,那留学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如果你的目标学校(或拿到offer的学校)恰好是那5%已经确定改为网课的,那可能需要回看自己出国的目的了。即便最终选择“算了”的人居多,也不必完全随大流。如果是应用型研究生,很明确自己的留学目的是“海外文凭更好回国就业”或者是“不想现在考研或找工作”,倒不妨试试网课,文凭本身不会随着你在哪里学习知识而变化。在国内居留还能更好地为求职面试做准备,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当然,父母的血汗钱一定要谈——花了天价却连外国教授的手都没法握一下,确实不妥,其背后是教育的ROI(投资回报率)问题。好在这类涉及到integrity(正义)的事情,大多数国外学校还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况且国外的学生也不会保持沉默。截至目前,2020和2021两级的沃顿MBA学生已经提交了关于减学费的联名请愿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西班牙IE商学院和哥大商学院等12所学校的2020级学生也都做了同样的事情。

就业

首先回归经济规律。从过去100年的历史经验看,历次recession(萧条)在就业方面的体现,会从就业数据突然开始下滑的时点起,持续15个月左右;较为严重的如08年次贷危机,则是18个月。根据目前的预测,由于形势的不确定性还很大,就业市场的萧条会在1-2年内得到充分反映。所以届时,应届求职者面临的竞争会大大增强,除了同届毕业的学生,被迫待业的工人,以及部分临时解雇的雇员(furlough)都会成为大额分母的成员。至于近期反弹的金融市场,背后是全球央行的大放水,经济本身并无明显好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新书《叙事经济学》的线上发布会,这个时间点人们对前景必然会有不同观点,但各国就业和消费的疲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更长时间的低利率,是人们必将面对的基本面。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就业方面,“中国人找工作只看大公司”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因为大多数因动荡就自身难保的公司,本就很难为中国人的工作签证居留做sponsor(赞助者)。但事情不是这么黑白分明。

一是行业的视角,人员需求不太密集的行业会明显减少招聘。笔者了解到,某顶级国际投行在经过内部讨论后,还是决定保留应届生的招聘计划,只是数目有所减少;虽有困难,但一两年的人才断档也是人员需求稳定并密集的大雇主不能接受的。可该集团旗下的王牌子公司便完全取消了今年的管培生计划——后者所代表的细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年龄大、轮换和新员工的需求本身就少,这给中国学生的海外工作前途增添了新的难度。

二是公司视角——正是上述“大”公司。高盛CEO在刚刚结束的彭博社2020线上投资峰会(BloombergInvestGlobal2020-Virtual)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裁员?眼下我们不会,考虑到社会正义和人性化的原则。但长期看,公司终究是为了股东的利益奋斗。”

很是恰到好处了,大家一起品品。

结语

最后想和大家说,中国留学人口在经过了过去10年的井喷后,会有一段自然的瓶颈在前面。这其中,去全球化背景带来的忧患、过度产业化导致的留学镀金价值下降、国内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千禧一代的群体偏好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中国国家战略的外延、本土企业国际化、精英阶层(及其子女)出海时间提前、小语种留学人口上升、MBA(工商管理硕士)等学位在国内就业市场认可度提高等因素,也为这样的瓶颈坐实了较高的下限。

因此,瓶颈之后是继续冲天,还是回调至略低但稳定的水平,暂时还无法作结。但对于大家来说,厘清目标,以方向指导决定,是特殊时期的留学决策中最需要明确的事情。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比较通用的视角给予更多人一些信息和帮助:一来篇幅和认知有限,不可能详尽列述种种;二来个人和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于各因素的考量和权重设定必将因人而异。无论学生还是家长,低龄、本科还是硕博,STEM还是商学院,去北美、英国还是新加坡,大家各取所需,择善而从就好。

于书明

2020年7月于英国伦敦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