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创新机制 打造人才集聚教育新生态
【慧聪教育网】近年来,青岛市以扩增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支撑引领能力为重点,创新推出了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高校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改革、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计划、数智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搭建学科平台、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优化入学服务、学前教育服务、人才发展服务,积极扩增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国际化教育资源,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优化人才集聚“软环境”,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良好教育生态,取得积极成效。
一、搭建多元平台,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
一是搭建学科平台留住人才。以青岛产业急需的22个重点学科和50个高职专业为依托,推动5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组建10个产学研合作联盟,聚焦青岛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校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共用”机制。启动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对接青岛24条产业链,重点服务海工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众多领域,安排专项资金1.65亿元,建设50个产教融合重点学科专业,培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2万人;同步印发《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毕业生在青就业等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助力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集聚。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吸引人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建设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于一体的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和社会服务,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提供政策咨询,今年试运行期间已培养中级技术经纪人22人,汇聚高水平智库专家信息321人。在青公办本科高校多数都设立服务青岛办公室,每年与青岛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1100余项,吸纳在青高校学生实习实训4000人次。三是搭建信息平台助力学子归青。为增强青岛生源大学生回青就业意愿,吸引更多青岛学子毕业后回青投身家乡建设,依托在青高校、优质普通高中等渠道,全面搜集在外青岛籍优秀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青岛籍优秀毕业生人才信息库,全口径跟踪分析青岛高中毕业生发展去向。会同人社等部门和高校每年举办“青雁归巢”暑期等系列活动100余场,并组织“名企游学”,邀请知名企业负责人、创业带头人,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为学子回归搭建了信息互通、情感互联、事业互助的平台。
二、优化服务保障,优化人才集聚“软环境”
一是重点强化信息赋能,优化提升入学服务。建立“连心惠企”大走访机制,实行市、区(市)两级与企业常态化双向联系沟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子女入学需求,提供更为精准的教育服务。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提质增效,全面实现幼儿园、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网通办”零跑腿,保障了来青儿童接受良好教育。二是重点推进三项改革、优化提升学前教育服务。全面实施幼儿园“长幼随学”入园政策,解决多孩家庭因孩子在不同幼儿园就读带来的接送不便问题,2024年惠及3500余人。推进幼儿园延时托管服务试点,按照每30名幼儿配备2名幼儿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标准配备人员,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区域游戏、户外活动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活动,既有效解决青年人才按时“接娃难”的难题,同时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新平台。大力推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为2-3岁幼儿提供托育服务。目前,全市已有203所幼儿园完成托育备案,提供托位超过1万个,在托幼儿3600人。三是重点推进校地间合作,优化提升人才发展服务。建立市委常委对口联系高校制度,积极推进青岛市与高校校地合作以及高校和青岛企事业单位合作。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十余所高校共同就合作事宜进行协商,并在高校集中的西海岸新区设立校城融合办,定期梳理“双向需求”,为高校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动中国海洋大学开展第五轮四方共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学科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重点项目;推动北京大学在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科研协作、附属医院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支持康复大学建设新型创新型大学等,为高校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扩增优质资源,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一是构建一长多校(幼儿园)模式,创新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路径。围绕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推出集团化办学改革政策2.0版,建立校长、教师选聘、流动,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治理机制,全面推行“一长多校”办学模式,创新 “名校长+新校”“名校长+弱校”、名校长+农校”办学机制,打破城乡、区域、学段界限,积极探索多样化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园)新模式,发挥名校长(园长)、名校(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步制定近10个制度文件,出台幼有优育突破、新校高位发展、初中强校提质、特色高中建设、“两县”创建等系列举措,全面推动基础教育各学段和城乡间优质资源扩容。截至目前,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公办园、优质园占比提升到63%、90%;全市72名优秀校长实行“一长多校”办学,涉及学校数168所,近两年建成启用的100余所新校全部实现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保证了人才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二是构建引育并举模式,探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快速扩张路径。2024年吸引在青本科高校集聚高层次人才1316名。积极引进高等教育机构聚才,随着北京大学计算与社会科学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等24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引进落地,583名高层次人才来青发展。创新发展高职教育,分别新增2所公办和民办高职,积极争取省级试点,3所中职学校、135个专业点通过高水平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提供学位8000余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三是构建试点引领模式,探索国际化学校快速发展路径。以中外人文交流青岛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国际学校建设和人文交流学校建设齐头并进,加快国际化学校发展步伐,全市建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9所,具备接收国际学生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数量达到433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国际学生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习,1000余名国际学生在青岛的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2500余名国际学生在青岛高校学习;全市中小学校与国(境)外同类学校缔结友好(姊妹)学校442对,80所中小学校被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认定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为国内外人才来青就业创业提供了国际化教育环境和多样化教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