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同心,教育报国:从北大附小走出的G5学子与她的公益教育父亲
近日,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伦敦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二学生李念的成长经历引发热议。这位年少出国、全程自理的女孩,从北大附小起步,在异国求学的挑战中不断调整目标、突破自我。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父亲——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华图联合创始人、上清北教育研究院荣誉院长李品友,出身农村,初心是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健康成长。为此,他深耕教育行业二十五年,每年公益教育覆盖超50万人次,并积极推动县中振兴。父女二人虽领域不同,却共同诠释着“学有所成,报效家国”的赤子情怀。
李念的跨国求学始于小学。在北大附小就读时,她便展现出过人的适应力与天赋——三年级作为交换生赴加拿大学习半年,五年级独自远赴英国留学。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独自生活的压力,她没有退缩,反而学会独立处理学业规划与生活琐事。“最难的时候是刚到英国,听不懂课、想家,只能每天熬夜查资料、练口语,慢慢才跟上节奏。”这份坚韧为她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学霸”,李念的专业与升学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起初,她怀揣艺术梦想,瞄准世界前三艺术院校;高中接触教育学后,被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打动,果断转向,将教育学作为终身事业起点。同时,她制定了清晰的阶梯式目标:从冲击世界前百大学,到跻身前五十、前三十,最终成功考入G5高校,每一步都扎实坚定。
这背后,离不开父亲李品友二十五年教育生涯的理念沉淀与言传身教。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他不仅每年公益培养50万以上学生,数十年坚持公益事业,更投身县中振兴,提升县域高中教育质量。他创办的上清北教育研究院,每年帮助县域中学培养上百位清北学子。令人振奋的是,许多县域中学此前已近十年无清北学子,正是在上清北教育研究院的优质教育赋能下,实现了每年都有学子圆梦清北的突破。这充分印证了他“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的办学理念和“最优秀的老师培养更优秀学生”的信念。“父亲常说,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他用行动告诉我,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李念坦言,父亲的教导与奉献精神,让她独自求学时始终目标清晰、动力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李品友的教育实践与理念并非个例,而是华图创业团队的共同坚守。据了解,华图创业团队核心人员子女中,75%以上考入世界顶级名校。这生动印证了华图教育“以质量为本”的核心价值——深耕教育不仅能赋能千万家庭孩子成长,更能培育自家优秀后代,堪称利人利己的伟大事业。从最初天赐良园里几位年轻人熬夜打磨公考教材的初心,到如今构建覆盖职业教育、国际教育等多领域的体系,华图人用自身家庭教育成果,为“教育改变命运”写下鲜活注脚。
谈及当下教育,李品友表示:“现代孩子都很优秀,关键在于正确培养。名师出高徒,好的引路人能让孩子成长事半功倍。我们做教育的,就要成为那个引路人。”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他二十五年公益培养数十万学生的行动中,也深深影响女儿,更融入华图发展基因。从推动人工智能双师智课落地,到开启“质量百日行”保障学员权益,华图始终以专业与坚守践行“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李品友对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儿子李想身上。李想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国际部,凭借出色数学天赋荣获世界数学竞赛铜牌。家庭给予孩子的托举,便是提供最好的优质教育,这是孩子一生最珍贵的财富源泉。
如今,站在G5校园的李念已非当年懵懂女孩。她不仅专业成绩优异,更心系祖国。她深知,现代是地球村,孩子需要国内外教育融合发展,唯有开放包容才能实现强国梦。她也清楚,有些国家出于狭隘竞争心态限制中国学生进入顶尖名校,正是担心他们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有善良、感恩、爱国的心。”李念坚定地说。因此,她计划硕士冲击牛津、剑桥,博士回国就读清华、北大,最终投身国内教育事业。“在国外越久,越体会父亲二十五年公益教育的意义,也越想用所学为家乡教育添砖加瓦。”这份家国情怀,与父亲推动教育公平、助力县中振兴的追求一脉相承,更与华图用教育赋能社会的初心同频共振。
李念的故事是当代留学生独立奋斗的缩影,更是“少年强则国强”的生动诠释。李品友父女及华图创业团队用行动证明,教育的力量既能点燃农村学子希望,也能培养家国栋梁;既成就他人梦想,也圆满自身追求。期待他们未来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