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 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 从创意、募投到落地 助创业者圆梦
你曾梦想过创业吗? 然而,单凭热诚和想法来创立和经营的初创难以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及市场趋势中存活。香港城市大学(下称「香港城大」)城大创新学院首届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 (Master of Science in Venture Creation, MSVC)的三位学员张晋源、王慧宇和邓裕凡,他们过去曾在不同的创业领域中遭遇到不同的困难,但以相同的原因选择了MSVC课程: 希望寻求解决方案,提升项目的可行性、竞争力与存活率,飞越创业的死亡谷。他们表示课程实践性强,强调实战经验,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计划、拓宽视野,解决实际营商问题;通过跨学科、跨产业的导师团队与同行的互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应对各种创业挑战。
香港城大首届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学员张晋源(左)、王慧宇(中)、邓裕凡(右)。(图片来源: 香港城市大学)
张晋源(Stewie) | 从迷惘到重新聚焦体验式学习协助构想落地
Stewie从小对创业感兴趣,曾在本科时期在碳中和领域尝试创业,但因项目过于广泛而以失败告终。「导师们跟我说,如果创业的起步点如此广泛的话,在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为何不从垂直的、小而精的领域入手?」修读MSVC课程令他重新聚焦,逐步明确了创业方向。
课程的重点核心科目之一 -–研究生创新创业启航综合课程(GRIT) – 令Stewie获益良多,「我们每周都会参与商业策划的讨论或路演,让大家在不断的展示、交流中了解哪些人可以组成创业团队,哪些项目具有落地的可行性。」导师们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创业意向将他们分为5-6人的团队进行创业实践和项目仿真路演,帮助他们在磨合中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
Stewie在这门课中与导师展开了无数对谈和经验分享,更直接指出他此前碳中和创业项目失败的原因,让他的创业想法能不断被打磨和修正,为他的创业提供了实质帮助。「更重要的是,即使没有明确创业想法的学生,在香港城大学到的系统化商业知识、积累的人脉资源和专业资源,也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
王慧宇(HAIley) | 跨学科导师团队专业指导助突破创业瓶颈
HAIley 在上海工作过一年,经历过不成熟的露营品牌创业,曾面临供应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的问题。修读MSVC课程令她获得规范的创业指导,通过跨学科、跨产业的资深导师团队点拨,她理清了创业思路、建立了更成熟的商业思维,更找到更合适的合伙人。她说:「GRIT课程让我与来自不同背景的讲师和同学互动,不断交换创意,学会了如何验证一个创意是否可行。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和导师的指导,我弥补了在市场调研和合伙人选择上的不足,提升了品牌的战略规划能力。」
课程的导师及顾问团队涵盖了人工智能(AI)、生物健康、ESG、金融等广泛领域的资深学者、知名企业家、业界领袖和投资专家等。团队会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一对一的密集指导:和学生考察市场、帮忙对接资源、提供实践平台等,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导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背景帮助他们组成团队,并引导团队成员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展项目。」
同时,课程也鼓励学生之间不断组队,交流想法。HAIley续道: 「不同身份的导师能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理解创业。导师们还根据我们的想法,在授课中尽量调节和加深课程内容。而与不同身份背景的同学沟通想法,也让我们碰撞思路,创业理念持续更新迭代。」
邓裕凡(Nora) | 被国际化创科教育生态圈吸引来港发掘创业机遇
香港素来以国际化和开放的经济体系闻名于世。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香港在亚洲排名保持第五位,在全球133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8位,凸显香港在创科方面的优势。此外,投资推广署公布的「2024年初创企业统计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的初创企业数目较去年增加10%至4,694间,创历史新高,涵盖金融科技、电子商贸、教育及学习、数据分析、健康及医疗、可持续/绿色科技等行业。
创办过一家AI公司的Nora被香港及香港城大的初创生态圈吸引,因此选择从内地来到香港修读MSVC课程作为创业的起点:「香港地理位置接近内地,同时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且香港在AI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吸引我来到这里进一步了解Web3.0和AI的发展。」
Nora对AI和Web3.0有浓厚兴趣,但缺乏相关的系统知识。通过课程中的学习,她逐步了解了这些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并在项目方向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我的导师团队提供了在AI与商业模式结合方面的跨学科支持,帮助我调整了业务方向,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MSVC课程鼓励学生应用大学的专利技术(IP),「大学支持我将AI技术应用于项目,解决了传统方法的瓶颈,提升了创新优势。这些科研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除了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课程更会举办各种创业生态圈联系聚会及活动,让学生透过这些活动扩展社交圈,累积人脉资源。(图片来源: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大资金及技术支持成创新创业推动引擎
目前,香港城大不但通过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培育深科技初创,也在过去一年先后成立城大创新学院、数码医学研究院、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院,进一步扩大香港城大初创生态圈,促进香港、内地乃至全球科创生态圈蓬勃发展。在开拓内地及海外市场方面,香港城大通过举办HK Tech 300全国千万大赛、HK Tech 300东南亚大赛等一系列举措,与内地多个城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以至中东等地区的多个大学和初创培育机构合作,积累了大量市场资源。
依托HK Tech 300计划,学生们可带着有潜力的商业计划申请HK Tech 300的10万港元种子基金;符合资格的创业项目将会被推荐申请高达100万港元的HK Tech 300天使基金。除了资金支持,香港城大更提供两地工商、财税、银行及法律事务等咨询服务,具有超过90家公私营机构作为策略伙伴、共同投资合作伙伴和支持機構,形成了庞大的初创生态圈。
技术方面,香港城大拥有庞大的专利库,目前有约1,800项IP,MSVC课程鼓励学生们使用这些科研专利和知识产权以强化产品的核心技术。Stewie和团队目前准备做一款康养机器人,他发现大学的专利库有许多相关技术,「学校在电机工程和机器人方面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所有专利都可以使用,且学校设有专利库,帮助学生搜索并使用现有的技术资源,还能通过学院联系专利作者。」
城大创新学院首届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早前举行迎新日,并于2024年9月开学。课程招收了约80名学生,广纳海内外学生、创业小白与连续创业者。(图片来源: 香港城市大学)
未来创新蓝图: 创业知识与技能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应对挑战
创业从来不会一步到位。纵然创业之路从不平坦,三位学员经历MSVC课程的沉淀后,通过与市场、金融等领域的人士交流合作,逐步理清了创业思路,将项目从单纯的技术创新,转向更具市场应用和商业潜力的方向。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即使是没有明确创业想法的学生,在香港城大的MSVC课程也收获到宝贵的系统化商业理论知识、积累了人脉和专业资源,这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Stewie充满信心地说道。
因此,城大创新学院鼓励学生不畏失败,将创业旅途上的每个挑战视作契机,从挫折中站起来。Stewie忆述导师的一句话:「80%的人可能这辈子只创一次业,但有95%的人在这唯一的创业中失败了。」但三位年轻人坚定地选择继续创业。创业的想法植根心底,他们坦言哪怕有机会失败,也会继续选这条路。对比修读课程前,Stewie, HAIley, Nora都对创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之后的路途如何,城大创新学院都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抓紧创科发展的机遇,助力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城大创新学院与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简介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拨款支持创科发展,致力落实国家在 2021 年 3 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将香港打造为国际创科枢纽的期望。香港城大积极配合国家方向,探索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让更多先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同年,香港城大推出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至今已培育了超过900个初创项目,当中超过190间初创企业获批天使基金投资,并进一步于2024年1月成立了城大创新学院,推出一系列本硕博创新创业课程,培育年轻的科研人员成为创业家,孵化深科技初创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让更多有科技背景的项目早日实现成果转化,助力年轻创业团队更好地成长。
有见及此,学院前瞻性地开办了全港首个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从产业化角度出发,让学生体验现实的营商环境,致力培养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商业头脑,并提供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类持份者联系的宝贵机会。学生将参与一系列与创业相关的活动,由资深导师团队指导,最终完成一份能落地的商业计划书,将初创构想落地,实现创业梦。
理学硕士(创新创业)课程将于2025年2月28日截止报名,并于9月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