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慧聪教育网 2025-10-31 10:10 来源:互联网

在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中,海亮科技凭借三项教育+AI实践案例跻身其中。这是我们持续探索科技与教育融合的重要收获,更印证了科技推动教育升级的核心价值。

入选案例中,《软服务+硬科技:双轮驱动的教研能力提升解决方案》因为对县域教研生态升级的立体呈现,尤为引人关注下面为你解析其具体内涵与落地实效。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教研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上限。学校间的差距,常被视为教研水平的差距。从教师队伍建设,到区域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教研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抓手。

而即便被列为“头等大事”,教研中的不少问题仍长期停留在许多学校的待办清单上:

1.教研活动零散,无法为教学提供系统性支撑;

2.教研资源分散,难以构建体系化的校本资源库;

3.教师能力提升缺乏清晰路径,不知从何着手;

......

随着海亮科技“软硬融合”方案在全国多地尤其是县域学校的落地,一条教研升级的差异化路径,正在逐渐清晰。

一、县域生态:资源瓶颈,变革困局

煤、核桃、马铃薯......这是山西蒲县过往最鲜明的标签。近几年,随着当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成效渐显,教育正成为这座县城努力突破的下一道关口。

近 500 公里外、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的河曲县,有着相近的期许。办学七八十年的老牌中学和成立五六年的新兴小学,共同构成了这里的教育生态。除了在发展形态上向东部看齐,如何平衡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也是河曲县当下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突破,始于教研的升级,这是多地的共识。对于许多县域学校来说,教研的困境也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资源受限,迫切需要专业引领与系统规划。

相较于维持现状,看似积极的“大胆试错”可能风险更高:教师的信心与耐心在策略反复中被磨损,本就脆弱的教研文化,也经受着更多冲击与考验。

二、教研问诊:找不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聚焦需求找问题,警惕拿着锤子找钉子

2024 年 1 月,河曲县教育体育局与海亮科技启动“教育强基工程”,期望借助海亮的教育积淀与科技优势,推动教研能力系统性升级。

海亮科技的“软硬融合”方案是河曲县看重的核心价值之一。所谓软硬融合,软是以专家咨询指导为代表的软服务是以科技赋能作保障的硬科技;专家团队的精准诊断提供针对性指引,数字化工具实现教研全流程的规范与沉淀。

输出方案、科技赋能、高效落地,是海亮科技的核心优势所在,但工程推进的第一步,是基于校情与发展目标来精准定位问题。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专家入校交流指导

为此,专家团队首先开启了驻校调研、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流程。以“优化集体备课”为例,先从重新厘清“集体备课”内涵开始,再一层层剖析根源:或是备课内容未结合学情作分层设计,或是对备课成果的反馈不够及时。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集体备课就是针对一个问题或一节课进行商讨。经过专家指导,我们才开始找到方向。”河曲县长城小学副校长亢秀萍感慨。

不是为教师创造,而是让教师创造

教师是教研的主角,如何让教师深度参与教研能力研习,始终需要前置规划。直接“甩出”方案看似高效,但远不如精密的过程设计,更能带动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比起单向命令,交流碰撞中的共创往往更具长效性。

在蒲县,海亮科技特聘专家王福强组织 5 所学校的教研组长开展“教研公约共创工作坊”,引导参与者通过头脑风暴、互助协作,生成契合校情的落地方案。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王福强(右一)在和教师作研讨共创

共创激发更深层的讨论,无论是“课堂突发情况应对技巧”的细节分享,还是“作让学生信任和尊重的老师”的价值传递,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教师的认知体系。

而同步开启的数字化工具“鸿儒教研”的使用培训,也在为方案的扎实落地筑牢基础。

三、方案落实:靠制度管理,用数据测量

提高执行定力,减少管理灰度

如果说专家服务是医生问诊,那么数字化工具就像对问题的“CT扫描,让细节真实暴露

过去,教研活动是否有效,往往依赖组织者的主观评断:“活动氛围不错”“发言挺积极”......当过程模糊,结论只会更显草率。

以“鸿儒教研”为代表的数字化教研工具,得以让判断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从集体备课、听评课次数,到教研任务完成进度、资源上传数量等,数字化工具将计划制度化,并详实记录了教研方案实施的全流程。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海亮科技工作人员在为教师作数字化培训

数字化更为教研活动上了闹铃,定时启动,且行为数据全部留存。在河曲县长城小学,每周三是“雷打不动”的集体备课日,各教研组会准时聚集,讨论教学难点。

高频的碰撞,激发出更多教学创新。语文教研组组长乔胜荣开始带领教师们,实践情境教学法,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而在同样坚守备课习惯的黄河路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菅慧敏正把音乐、美术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开展多元化的英语创作。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

将数据凝结为经验,让经验转化成优势

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也让“鸿儒教研”成为优质教研资源的洼地。

过去,学校的教研资源多数通过微信、网盘传递和保存,零散化、碎片化是常态。借助“鸿儒教研”,每一节优质课、每一次深度研讨、每一份打磨过的教案,都被结构化归档,纳入校本资源库。年轻教师得以看到前辈的不同讲法、学生的问题反馈,更重要的是,这让教研从一开始就更贴合本校需求。

基于强大的 AI 能力,“鸿儒教研”还可以通过 AI 备课助手分析教案,提出优化建议;AI 课堂顾问可针对课堂内容形成切片分析,助力教师课后复盘......这些都成为校本资源库的重要构成。

资源的沉淀客观上触发了另一项正向循环:当明确产出会被记录、被传播,教师会主动提高质量要求。教研与教学的水位便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四、动态融合:刚性执行,柔性引领

如果要找出教研生态进化的核心动力,策略推进中“软”与“硬”的有效融合,是不可忽略的变量。在服务的灵活与温度;在数字化工具的全时段干预。前者的精准诊断让方向始终明晰,后者的系统管理则让行动不打折扣。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教师在学习数字化工具使用

刚性执行

多维、全面的数据大大提升了管理精确性。在一座县城,数百个教研组的教研进展与成果,都可以集成在一张数据仪表盘里。对管理者而言,每项数据都能够对应具体行为与优化策略。过程中的模糊状态越来越少,规模化的精细管理得以实现。

直观的数据展示,也让执行中少了“借口”。当数据进入日常讨论与决策,教师们也在进行一次“思维重塑”,用数据说话逐渐成为自觉。

借助数字化教研的强大力量,与海亮科技合作的第一年,河曲县6所学校就落地193场教研活动,沉淀4.5万份教研资源。黄河路小学教学副校长贾晓奋感触颇多:“现在这种教研氛围十几年没见到过!”

获教育部认证,“软硬融合”方案破解县域教研困局

柔性引领

精细的数据至关重要,但能否将数据精准转化为有效信息,决定了执行效率。同样是“听评课参与率下降10%”,背后可能是教师倦怠,也可能源于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参与延迟。

专家团队结合平台数据,帮助学校准确识别哪些活动活跃却可能低效,哪些虽显沉默但质量较高进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无论是线上咨询,还是线下指导,人与人的交互中,总能碰撞出更多教学巧思;服务所触及问题、提供支持的维度不断细化,也让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始终得到关切。

五、结语

一个人能走得更快,一群人能走得更远。这是教研活动后,教师常常发出的感慨。

没有比解决问题成效更显著的团队建设。随着实践深入,在河曲县、蒲校等地,教研特色和教育品牌影响力越发凸显。周边地区的考察团频频登门,曾经缄默的县城正在成为被争相效仿的智慧教育标杆。

“软硬融合”的探索也在勾勒出“人机协同”的理想图景:科技记录和反映“真相”,服务引领问题的有效解决。不断深入的实践更印证着,对县域教研来说,找准问题、用好工具、扎实推进,足以解决多数问题。

如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无需依赖意志来“坚持”,习惯会自然牵引行动,当良性的教研机制在校园长出来,学校与区域也会逐渐形成自进化的教育生态。活动有序推进,经验自发沉淀,教研活力不断延续。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