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慧聪教育网 2025-10-22 17:29 来源:希沃资讯

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深度渗透职业教育领域,重构人才培养模式。10月17日,由南方+客户端主办、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支持,以“智创未来,数育英才”为主题的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在CVTE第五产业园成功举办。来自多所高校、职业院校、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实施路径与校企协同模式展开深度探讨,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思路。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深刻变革

在这场沙龙中,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副教授吴小龙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许小颖,从高校视角剖析了AI对教育的影响及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

吴小龙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从认知、感知、行动三个维度对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从“单一课堂”向“产教融合”升级,形成了全新的教育生态。他也同时指出人机的核心差异——AI“知识越多越聪明”,靠归纳数据预测未来,是“有脑无心”的高度理性产物;人类需心脑并用,优势在批判性思维、前瞻创造与分布型智能。因此,教育应聚焦感情、创造、个性,培养领导力、理性思维、创造力与韧性,增加实践比重,回归 “人的教育”。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副教授 吴小龙

许小颖认为,AI发展是分阶段模仿并超越人类的过程,这为高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机遇:AI辅助教师备课、推动专业“AI+”与“+AI”改革,如工商管理专业转型商务智能方向,但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著的:文科专业招生遇冷、AI 课程与专业割裂、师资难适配跨学科需求且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等等,考核方式亟待革新。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许小颖

从教育需求来看,产业变革倒逼职业教育升级。随着AI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转向“人机协同型”,要求从业者具备AI素养、跨学科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此次沙龙正是聚焦这一核心需求,通过“高校引领、院校实践、企业赋能”的多方对话,探索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案例分享

职业院校的“AI+教育”实践探索

人工智能职业教育融合的进程中,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率先开展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

0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AI+行动计划”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需求牵引、应用为王”为原则,推出“AI+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专业、平台三个维度推进改革。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汉武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汉武分享了该校的实践经验。在课程层面,各专业建立“1+N”AI+课程体系,“1”指重点打造全校性AI通识课程《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涵盖AI意识、思维、技术、应用与安全五大模块,“N”指各二级学院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开设N门“AI+”专业课,结合专业岗位场景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AI工具的应用能力。此外,还将AI伦理纳入教育范畴,在课程中增设“AI安全与伦理”章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AI边界,培养“善用工具、恪守诚信”的职业素养。在专业层面,该校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开展AI+专业建设和AI+教学改革,对接“两新一数一智”产业设置专业,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在平台方面,该校搭建了AI教育大模型与智能体平台,通过在基础设施层布置AI工具,在应用门户中接入AI+行业严选应用,开发“数字人助教”“课程学习助手”等工具,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24小时伴随式支持。

02、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数智新农匠”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以农业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聚焦“智慧农业”领域,创新提出“数智新农匠”培养模式,将AI技术与农业生产、养殖、加工等环节深度融合。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校长 王海林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校长王海林分享了该校在教学场景上搭建虚拟养殖平台与智慧牧场实训中心,学生无需现场解剖动物,通过AI模拟系统即可掌握畜禽疾病诊断、饲料配方优化等技能;在种植领域,开发“一亩田”AI精耕细作系统,学生可通过传感器数据、图像识别技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实现精准灌溉、施肥。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既降低了实践成本,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人才能力培养上,该校强调“非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为AI时代的农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此外,该校还联合企业开发智能化农业设备,如虾类养殖AI控制系统、鸡肉全链条生产智能系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科研-产业”闭环。

03广州机电技师学院:AI技术融入机电、汽修等传统专业

广州机电技师学院作为拥有67年历史的技工院校,以“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为工业化发展进程服务”为办学初心,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为传统专业装上AI芯片”的理念,推动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王作根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分享了该校在专业建设上“敢啃硬骨头”,率先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成为人社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单位之一,牵头成立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商汤科技、阿里云科技等头部企业共建AI实践教学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室”。在通识教育上打破“专业墙”,构建“AI+智能体”,将AI技术融入机电、汽修等传统专业。以“赋能”为目标,不追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编程技术,而是培养“懂AI、用AI”的能力。例如在汽修专业,运用AI故障诊断系统,辅助学生快速定位排查汽车故障。在教学改革中推行“AI+”与“+AI”的双向赋能,激活教学创新活力。

04、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打造超高清显示产业人才高地

作为黄埔区唯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聚焦超高清显示产业与视源股份合作打造“数字化运维服务中心”,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梁炳新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梁炳新分享了该校在合作模式上采用“引企入校”框架,将企业生产场景、真实工单引入校园,构建“远程技术支持中心”“运维实训中心”“客户服务工厂”三大功能区;在人才培养上,该校与高职院、企业共建“五年一贯制”培养体系,课程设置采用“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对接企业标准,拓展模块结合技术发展动态更新,避免“学用脱节”;同时,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视源股份“星级工程师”认证,打通“学业-就业”最后一公里;在师资建设上,该校与视源股份开展“双向赋能”:企业金牌讲师入校培训教师,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形成“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目前,该校教师已能独立开展超高清显示设备运维教学,并为其他学校提供师资培训。

企业担当:共筑“AI+教育”生态圈发展新格局

人工智能职业教育融合的进程中,企业是“技术供给者”与“场景链接者”。作为教育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视源股份旗下教育科技品牌希沃从空间、技术、产教融合三个维度发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视源股份方案平台总经理 苏崇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案平台总经理苏崇指出,教学空间是教育变革的“物理基础”,传统“排排坐”的教室已无法满足AI时代的协作式、探究式教学需求。为此,希沃深入职业教育领域,努力构建数字教学空间、混合教学空间、研讨教学空间、实验实训空间和资源建设空间,赋能学校人才培养。

目前,希沃已为多所职业院校打造未来教学空间,例如与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设的“数字化运维服务中心”,就是“教学空间与生产场景同频”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希沃系统性构建“1+N+N”AI技术体系,即以“希沃教学大模型”为核心,支撑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的N类AI应用,并协同N类智能终端,构建覆盖“教、学、研、评、管”教学全流程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希沃更将产教融合作为战略重点,通过“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真实订单教学”等模式,链接学校与企业,解决“教学滞后产业”问题。当前,希沃已与60余所高校共达成了90余个协同育人项目,涉及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等领域。

在超高清显示产业领域,希沃与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设“数字化运维服务中心”,将企业真实工单、技术标准引入教学,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参与设备维修、客户服务等工作,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在机器人领域,希沃将人形机器人、机械臂等最新产品引入学校实训中心,联合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AI应用与设备运维能力。

观点碰撞:AI如何重构产业链?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的定位、人才评价标准、专业建设边界及复合型人才能力配比等核心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多维度观点碰撞。

希沃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 共探AI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

关于人工智能的本质,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蔡远尘以  “土地改革与工具升级” 作为类比,提出AI是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技术工具,类似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确权、分类,到后期建设中的推土机、盾构机升级,核心价值是服务生产力提升,而非颠覆现有模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副教授吴小龙则结合企业调研案例补充,指出AI已重塑组织管理逻辑。比如,某设计企业中,善用生成式AI的职业院校学生市场表现超越高级设计师,说明AI时代“技术应用能力”可能打破传统职级壁垒,倒逼教育与管理模式革新。

在人才评价标准上,企业更关注“学生未来贡献度”,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校长王海林就此提出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维度:一是技术能力,但其门槛正快速降低,易被替代;二是深度思考能力,即基于 AI 给出的模型与答案进一步优化的能力,这是提升价值的关键;三是韧性与抗打击能力,企业更看重学生面对失败的坚持,这是AI 无法赋予的品质。

针对“各专业争相发展AI人工智能专业如何定位”的疑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汉武认为,各专业应坚持“专业 + AI”路径,不能丢掉本专业根基,如农业专业需聚焦AI在种植、养殖中的应用,而非脱离领域空谈AI人工智能专业则应聚焦算法研究、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扮演“赋能者”角色,为其他专业提供技术支撑,而非与其他专业形成竞争。

“智创未来,数育英才”人工智能教育南方沙龙,不仅展现了职业教育AI时代的实践探索,更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不是职业教育的“挑战者”,而是“加速器”;不是教师的“替代者”,而是“合作伙伴”。未来,随着校企协同的不断深化、AI技术的持续迭代,职业教育将充分借助人工智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更大的动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